赣州坐拥“稀土王国”称号,深感统筹矿业开发与发展生态化的责任之重。
近年来,赣州市坚持不懈重拳整治,努力实现稀土开发秩序由“乱”到“治”,由治到规范。“大治”之中,乱象尽管仍在,其生存空间却已经越来越小。
近期,记者深入赣州有关县(市、区)、数十个矿点,对全市稀土开采整治情况进行暗访、调查。
(一)
8月8日,记者从赣州市龙南县城出发,经过1个余小时的颠簸,终于踏入了足洞稀土矿区的一个矿点。
这个矿点隶属黄沙村,因为乱采滥挖、水土流失严重,在赣州始于2010年的新一轮稀土矿山整治中已经关闭。放眼望去,矿山上空无一人,绿影婆娑;走在路上,处处杂草丛生,显然久已乏人问津;脱水车间里,上了锁的脱水设备长了不少锈渍,电箱上的封条业已泛黄;山坡上浸矿池装满了清水。
在这个点上,龙南县探索出了一条生态保护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子,采用治坡与治沟、经济林开发与荒山治理相结合模式,有效“锁”住了废弃矿山的水土、改善了土壤状况、提高了经济效益,既给子孙后代留下金山银山,又给子孙后代留下绿水青山。
记者眼前所见,在龙南县稀土监控中心,工作人员只需通过鼠标,操作安装在稀土矿山上的360度全天候高清云台摄像机,就能随时清晰监视。矿山远程监控摄像机能全方位监控半径1.5公里范围内的情况,犹如给稀土矿山安上了“千里眼”,使乱采滥挖、非法开采稀土行为无以遁形。
龙南这个矿点,只是赣州市施重拳规范稀土开采的一个缩影。
8月10日,记者来到寻乌县文峰乡石排村棕子坳稀土矿点,只见一排排整齐的桉树拔地而起,簇围成群的青草蓊郁葱茏,一些不知名的花儿尽情怒放。可在半年多前,这里却完全是另外一番景象。当地干部告诉记者,因为非法盗采,这里地表植被遭受破坏,水土流失严重。今年3月,寻乌县以“三不留一填埋” (不留人员、不留采矿设备、不留建筑物和填埋工艺池)的整治方式,将这个躲在深山里的非法矿点进行了彻底的捣毁填平,并组织乡(镇)班子成员、包村干部、村干部及稀土协管员组成监管责任队,全面开展定期巡查排查,杜绝非法开采死灰复燃。同时,还种上了3000株桉树帮助矿点复绿。经过四个多月的精心呵护,棕子坳的“秃头”重新长出了“秀发”,村民老林憨厚地说:“没了污染,没了黄泥水,我们又能安安心心地种田了!”。
在全南县陂头镇等地,记者看到一些企业正对已关闭的废弃稀土矿点进行废水回收处理。为防止关闭矿点的残留废水溢出,有关部门对废弃稀土矿点废池进行了全面捣毁和初步处理,反复打击企业和少数村民非法利用废弃稀土矿点回收残矿、尾水行为,进一步规范了矿产资源开发秩序。
通过持续不断地加大整治力度,赣州稀土非法开采现象得到有效遏制,矿业秩序实现好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