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走进建设中的周田灾后重建新区,只见美观坚固的灾民安置房连绵成片,宽敞整洁的主干道路通达四方,功能完备的现代化中学气势恢宏。两年一个月前那场地质灾害给周田留下的伤痕写进了历史,灾区人民的幸福新生活正在全面起航。
崭新的面貌背后,是党和政府以灾后重建为契机,用力量创造速度,用责任谱写大爱,大力改善民生、推动科学发展的坚定决心。
精心筹谋 灾后重建又好又快推进
2010年12月23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地质灾害给周田人民的生产生活造成极大破坏,塌陷区房倒屋塌、地面断裂、农田变成了水塘。
灾情紧紧牵动着全市上下的心。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史文清第一时间奔赴灾区一线指导救灾,并亲自担任会昌县周田地质灾害处置市县联合指挥部总指挥,调动各种资源支援灾区。全市其他各县(市、区)及赣州开发区纷纷伸出援手,近2000万元爱心援助款一周之间全部到位。
同时,市里迅速组织由国土、环保、建设等部门组成的专家组奔赴灾区,为灾后重建新区选址踏勘,最后将地址设在距周田现有圩镇约1.8公里处的长江村,三天内制定出新区和新学校、新社区规划设计方案。2011年1月10日,新学校、新社区(以下简称“两新”)工程举行开工仪式,灾后重建拉开大幕。
在这片土地上,超常的建设速度、严格的建设标准、忘我的工作态度,汇聚着、激荡着……
为满足新区建设用地需要,会昌县有关部门迅速成立征地拆迁工作组,放弃节假日,克服低温天气影响,白天走山地、量土地,晚上访农户、签协议,短短40多天完成征地1860亩。常年在外务工的长江村村民刘运宾,得知家乡要建设新区的消息后,主动回家找到工作组干部签订协议着手拆迁。他说:“这是周田人民的大好事,我们都把它当作自己的分内事。”
丘陵起伏、沟壑纵横,这是建设新址的原貌。紫砂页岩的地质构造对工程的安全是绝对的保证,但对开展建设来说却是严峻的考验,常规来算仅土方工程至少就要一年多时间。为此,会昌县“两新”工程建设指挥部紧急从县内各建设工地抽调施工机械,让十几个工队同时进场施工,每天开挖土方2万多立方米,经常一晚上过去,就又有一座山包被抹平了。
经过征地拆迁、土方平整、勘察设计等前期工作,2011年7月,“两新”工程正式开工。
“两新”工程是重要的民生工程。省、市、县各级领导多次亲临一线,深入考察,并在人、财、物上给予大力支持,保证工程高标准、高质量顺利推进。广大干部加班加点、躬身实干,奋力争当灾后重建突击队。“两新”工程规划建设期间,指挥部副主任汪晓勋几乎每天都要走访各施工单位,确保“让每台机械有事做,每个工队不歇工”。
为建设让百姓安心、放心的工程,指挥部狠抓工程质量和安全管理,每个项目所需建筑材料,无论大小都要进行质量检测。在施工过程中,按照农村建房标准,静压桩8米就够了。但考虑到会昌县地处河邵地震带,为使工程更加安全牢固,安置房桩基深度加挖到26米,达到8度抗震要求。
在各方的齐心协力和日夜奋战下,仅用一年半时间,“两新”工程就基本完工。相关市政路网已建设成形,绿化亮化、供水供电等市政配套设施已实施到位,周田中学于去年国庆喜迁新校园,周田中心小学及新社区301户安置房也于今年元旦前交付使用。
沐浴着重建阳光,享受着重建成果,灾区百姓与快乐、幸福紧紧连在了一起!
民生为本 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1月11日11时,周田中学新校区的操场上,1400名学生正在绕塑胶跑道慢跑,这是学校整体搬迁后新开展的课间活动。蓝天白云下,功能齐全的学生宿舍楼,整洁靓丽的绿化带,操场上充满青春活力的身影,无不昭示着学校的巨大变化。
“现在的周田中学可以说是全市乡镇中硬件条件最好的学校之一。老校区面积仅40亩,离地质沉降区仅三四百米,新校区仅操场和绿化带就有60亩;老校区校舍面积小,只能容纳400名住宿生,新校区3300多名学生中有90%都在校住宿。新校区还建有食堂,可同时容纳1260人用餐。”校长郭清华说。
让灾区群众欢欣鼓舞的,还不止这些。
沿着新修的水泥路走进位于新区西北侧的新社区,不少安置户正在加紧装修,打算在春节前搬进新居。这是政府专门为受灾户及拆迁户统一规划建设的集中安置点,建成的新房规格较高、设计合理。安置户刘会圣家被安置到一套两层半、总面积296平方米的新房里。“住进新社区,花园就在门庭前,马路修到家门口,出门再也不用走羊肠小道啦,不仅交通便利,居住环境也得到了改善。”刘会圣一脸满足地说。
在灾后重建过程中,2.95亿元的资金注入新区,资金该花在什么地方?项目孰先孰后?民生为本是答案。“我们把解决教育、住房问题放在最优先位置,首先建设新学校和新社区集聚人气,从而辐射带动银行、敬老院、卫生院等相关配套设施的陆续建设,加速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群众生活品质。”周田镇镇长王晓东说。
得益于“两新”工程,原先土地贫瘠、发展落后的长江村焕然一新。该村党支部书记刘功圣说,村里各种公共基础设施全面超过灾前水平,经济社会发展向前至少推进了20年。
民生连民心,民心聚民力。来自党和政府的无限温暖,让灾区群众热爱党、跟党走的信念更加坚定,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更加紧密。当地受灾群众主动成立灾后重建理事会,向村民宣传政府的安置政策,协助政府进行工程质量监管,组织协调村民摇号选房,满怀信心地创造新的生活。
一幅幅催人奋进的重建画卷,一幕幕激动人心的生活场景,让这个冬天不再寒冷,让周田发展阔步向前。(肖良 蔡伟平 记者张惠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