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胜雄 特约记者傅亮
针对当前农村主要劳动力多为留守妇女,且她们大多有强烈就业愿望的现状,龙南县在村落(社区)采取“车间+农妇”的形式,创立“大嫂车间”,搭建起了留守妇女学习技能、勤劳致富、展示文明的新平台,让她们在家门口有所为,成为当地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一张名片。截至目前,该县“大嫂车间”已帮助3200余名留守妇女就业,人均月工资在1200元左右。
●车间设在村落里
门口一块牌子,屋内两张长方形办公桌,几十个妇女围坐在桌子四周制作打火机高压气芯……这就是龙南县在该县里仁镇正桂村鸳鸯厅社区创办的首个“大嫂车间”。
正桂村留守妇女较多,因为要照顾家庭,很多留守妇女无法进厂务工,只能赋闲在家。如何让这些妇女有所为?经过一番调查摸底,该县提出由该县“三送”办、县委农工部、妇联牵头,通过引导村里能人组建“大嫂车间”,为企业和留守妇女牵线搭桥,帮助留守妇女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
自创办以来,鸳鸯厅社区“大嫂车间”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在它的示范带动下,该县“大嫂车间”已达56家,覆盖了该县近一半的村落(社区)。
●挣钱顾家两不误
在汶龙镇江夏村的“大嫂车间”里,妇女们有说有笑,开心地忙活着,年轻的30岁左右,年纪大的有70多岁。在午饭或晚饭前,她们便离开“大嫂车间”,或接送放学的孩子,或回家做饭。
“我们实行的是计件工资,大家可以来去自由,有空就来,有事就走,做多少,拿多少,挣钱顾家两不误。”车间管理员谢志莲告诉记者。
“大嫂车间”的创办越来越受到村落(社区)留守妇女的欢迎,但她们并不是唯一的受益者。“‘大嫂车间’帮我们解决了用工需求,真是太好了。”龙南联辉电子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当初只是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拿出了部分产品给“大嫂车间”加工,结果全部产品都保质保量按时完工了。
●促进社会更和谐
“大嫂车间”不仅助留守妇女增收、帮企业缓解招工难,还给村落(社区)带来了阵阵和谐文明之风。
今年30多岁的钟雪梅是渡江镇新埠村人。之前,她和村里的其他妇女一起外出务工,每年只能回家一次,孩子在家跟着爷爷奶奶。在孩子的生活及教育上,钟雪梅时常与公公婆婆意见不合,以致家庭关系紧张。为此,钟雪梅辞去了外面的工作,回家在“大嫂车间”找了份活干,每天接送孩子上下学。“现在,钟雪梅与公公婆婆的关系好多了。”新埠村村委会主任肖东华笑着对记者说,“现在村里的各种矛盾少了,家庭关系、邻里关系也更和睦了。”
据了解,该县还积极拓展“大嫂车间”的功能,正在各车间之间开展创评学习、维权、文明、服务等四类车间,旨在通过这个平台,帮助留守妇女知晓计划生育等政策,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供种养等方面的技术、信息服务,辐射带动更多的村民增收致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