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会昌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58|回复: 2

80后创业者宁湖:我被爱情驱动的创业历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6-15 08:54: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爱情前,创业前。
  
  爱情后,创业后。
  
  在伯克利的几年,我一直在追逐一种自由的人生。对自由我有非常偏激的看法,觉得自由分有钱的自由和没钱的自由两种。通过个人努力获得这两种自由的人也是我最羡慕的两种人。
  钱的自由人家喻户晓。他们是高增长企业的创始人,通过上市或被收购而功成名就,偶尔天使投资,偶尔捐款行善。
  没钱的自由人浪迹天涯。他们是穿梭于不同城市的街头艺人,落后地区孤儿院的志愿者,没车,没房,没固定收入,今年去南美,明年去西非。
  我不鄙视打工族。其实大部分创业者都有多年的打工经历,而浪人在行走江湖之前往往也打工攒钱。我只是比较同情那些在年轻时为了稳定和享受,放弃梦想甚至忘记梦想的人。
  
  哥本来是这么规划自己的人生的:大学期间和毕业之后的一两年做没钱的自由人,然后迅速抓住机会成为有钱的自由人。08年背包游美国,09年在伯克利的教学楼里做homeless,假期背包游巴西和墨西哥,10年背包游非洲,11年拿美国国籍,12年初去巴西圣保罗的孤儿院做志愿者,12年底与圣保罗大学某教授的女儿结婚并互赠国籍,13年尽管葡语文学功底仍然欠佳,但因为是教授的女婿所以仍然被巴西排名第一的公立圣保罗大学商学院录取,学费全免。14年一边读商学院一边利用商学院的资源、中美的背景、和2014世界杯2016奥运会的契机做一些项目,发一笔横财,然后用横财捐给孤儿院并投资高增长的创新企业。
  
  2008和2009确实过了把浪迹天涯的瘾。背包游,睡教室省钱,再背包游。而就当哥从墨西哥背着包回北京的第二天,2010年1月1日,哥第一次见到了现在的未婚妻,从此,哥的世界因她不同。
  
  2010年,我没有去非洲,而是5次往返于北京和旧金山,4月创业,7月订婚。2011年,我不准备拿美国国籍,因为放弃中国国籍会对创业产生障碍。2012年如果一切顺利,我仍然会有自己的团队要负责。13年和14年还充满变数,我现在必须抓紧时间抓住眼前的机会,过好每一天。
  
  这是哥第一次正经谈恋爱。而既然是爱,而且还说了“我爱你”(自小学二年级后第一次说),就要尽一切可能去维护这段感情,对两个人的幸福负责。在这种情况下还只考虑自己,天天盘算怎么单刀游非洲就是没有起码的责任感。有了这种负责任的心理状态才有了创业的动力。
  
  创业的动力来自爱情,而创业的灵感来自去年的社会创新晚宴(RISE gala)。当着众牛人演讲的机会迫使我去思考如何让学生创业者和成功人士之间的对话和互动继续下去。我的创业就是帮助更多创业者成功创业,这个宗旨一直没有变。
  
  一开始,我犯了一连串的错误。盲目扩张团队,错误的市场定位,对进度过于乐观的估计等等。当时很头大,而现在反观这些错误,我感到很幸运能够在学生时代经历这些。挫折和错误对于创业是不可避免的,由于大家都是学生,错误的成本相对较低,能从学生时代的创业挫折中成长是一种幸运。
  
  具体的说,当初我还是没有走出以前做愤青杂志的思维定式,觉得做一个创业类杂志是个能结合自己特长的好主意,靠杂志团结一个社区,靠社区形成资源共享。受这种思想误导,最后把自己搞得精疲力尽,花大力气天天招新,不管什么人,只要在文字中表现出热情就招进来。团队貌似一下子扩张到四五十人,实际上大家就是一个无组织,无纪律,没见过面,没有任何创业经验的网络社团。
  
  幸好我在一个问题上很清醒,我一再强调这个杂志是个给穷学生看的草根型创业启蒙杂志,肯定是不赚钱的。如果做起来,收获来自这个过程,而不是任何的金钱回报。当忙碌的同学们发现文章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好写,而且跟《创业家》,《创业邦》,这里网,优米网等成百上千个创业媒体抢眼球有点多余,那就杂志不成仁义在,大家依然是朋友好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5 08:55:1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创业模式真正成熟是因为跟新东方联合创始人徐小平老师的两次谈话。徐老师是当今中国最红的投资人。不仅他个人频频被创业媒体采访,他投资的创业者也因为业绩突出变成了全国创业者学习的劳模,比如世纪佳缘的龚海燕,兰亭集势的郭去疾。
  
  第一次见徐老师是去年10月在伯克利,我把当时的商业计划(已经比杂志时期要成熟多了,但跟现在比还是非常幼稚)跟徐老师一说,徐老师就摆摆手:“你还是算了吧。” 后来费了好大的劲才让他对我们的项目产生基本的兴趣,值得他在寒假时再给我一次机会,于是约好了在北京的第二次见面。
  
  第二次是1月11日在北京。那个时候的商业模式更加成熟了,从项目本身来说已经是一个好的项目。但我们仍然没有得到投资,徐老师当天晚上给我的回信把我们的问题说得挺清楚的,虽然为了安抚我受伤的心灵,徐老师写得特别委婉:
  
  “至于你的项目,我高度认可你的想法,和这个项目的价值。只是目前还没有投入资金和资源做它的计划。既然你有这样美好的创意,我希望你进一步深入研究更多硅谷的模式和项目,从而找到更多适合你独立创业、或者适合学生创业的模式。
  
  总之,你来自名校,英俊帅气,未来属于你这样的孩子,我为你的认同而深深骄傲。希望将来能够有机会,和你一起为社会进步做点事情。
  
  爱你的,
  
  徐老师”
  
  用更直白的话说就是:项目可行,甚至是顺应时势发展和创业潮流的利国利民之举。但目前的团队太挫了,要让这个项目成功,需要徐老师投入过多的资金和资源来弥补团队的不足。所以在徐老师看来,现在投资我们是一个糟糕的决定,要么等我们再成熟一些再投资我们,要么等有同样想法的更成熟的团队出现。
  
  说实话,我不缺徐老师的投资。我自己可以从高中所在的南加州富人区里找到愿意支持我的超级富人。我其实就是希望徐老师能利用他的资源来弥补我们自己团队的不足,只可惜我们差得还太远,还需要很多的努力。
  
  自从1月11日,我又看了很多书,论文,研究报告,文章,报道,与更多的创业者和投资人进行了交谈,甚至得到了一些提高自身价值,加深行业认识的发展机会。
  
  2月跟柳传志谈中国创业投资的瓶颈。
  
  3月跟已退出20亿美元的风投Jon Funk谈中国机会。
  
  
  4月,正如我在选举BCSSA副主席的时候所说,我们要举办一个以中国为主题,对所有创业者开放的创业大赛,名为“Made for China",让北加州的企业家,创业者,投资人欢聚一堂,为创业干杯,为旧金山湾区和硅谷最优秀的创业者提供认识中国市场的机会,甚至提供在中国市场孵化项目的支持。
  
  而在这一系列的努力中,我相信自己的决策力,执行力,和资源掌控力一定会更上一个台阶,真正达到将自己的梦想变为现实的能力。不管结果怎样,在过去的这一年里,爱情和创业都让我成长了太多,得到了太多,感谢未婚妻,感谢已经被UPenn, Brown, Yale和Carnegie Mellon录取的co-founder/CTO 夏凯。没有创业和爱情,我就没有机会去参与到这个跌宕起伏、自由豪迈的创新过程,就不会认识那么多才华横溢的创业者和精明老道的投资人,不会得到进入创投界的机会,也不会有丝毫的动力去成为伯克利华人学生会的副主席,并通过组织创业大赛来给别人和自己提供更多的机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5 08:55:4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故事到这里就说完了,而我之所以在现在非常忙的时候把我还并不成功的创业故事写出来,是想告诉那些不清楚人生发展方向的学弟学妹们,特别是那些正在跟着我一起办创业大赛但还不是特别明白创业的意义的朋友们:
  
  (1) 伯克利是个创新创业的地方,在这里不创个什么,不仅浪费了这里的资源,也注定了平庸。
  
  过去,我们的科学家曾经主导曼哈顿计划,率先研制出原子弹,让正在侵略中国的日本被迫投降,拯救世界于水火。今天,伯克利科学家正在利用细菌解决世界的能源问题,再次拯救世界于水火。
  
  "Based on the NRC’s statistical analysis [in 2010], 48 of UC Berkeley’s 52 ranked Ph.D. programs placed within a range that included the top 10, compared to 46 of 52 programs for Harvard University, which came in second, and 40 of 59 programs for UCLA, in third place."
  
  也就是说,只要你感兴趣的学科在伯克利是有博士学位的,这个部门的硬件和软件,教授和研究生都是全美最顶尖的。这些人和资源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也证明了我一直深信不疑的那句话:The depth and breadth of Berkeley's resources are unparalelled in the world.
  
  说到这里,很多伯克利学生可能会感到困惑,现实跟我说的好像有很大的距离。伯克利课大人多,教育体验差。在常春藤学生面前说自己是伯克利的学生,别人也未必看得起你。
  
  没错,伯克利不是一个最理想的接受知识获得本科文凭的地方。伯克利虽然有非常庞大的一流资源,但伯克利是公立学校,必须招很多学生进来,这样就大大减少了人均资源。说教育质量可能还不如不用考的社区大学,社区大学小班教学,每个学生得到更多教授的关心。而很多本科生可能都遇到过比较挫的同学,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那个比较挫的同学和伯克利本科并不是很难进的事实估计会影响别人对你的评价,如果”伯克利“是你脸上最大的商标。
  
  伯克利像中国,资源多,人口多,平台广,上有尖端的科学家和企业家,下有眼睁睁的贫穷和脑残。斯坦福像日本,应用科技领先,人均资源优越,跟“中国”经常对骂,偶尔打架。哈佛像美国,总资源绝对第一,光是那张哈佛文凭就跟美国护照一样值钱,是走遍世界的通行证。布朗啊,莱斯啊,达特矛斯啊就有点像欧洲的小国家了,比如比利时、荷兰、和奥地利,环境优雅,人口素质高,但市场规模受国界和文化的限制,难以产生具有世界领导力的新一代创业巨人。
  
  在评价大学的时候,资源说到底不是GDP,而是知识的产量,比如在权威科学杂志上发表的论文和专利的数量等等。以这个做评价标准的最权威排名是上海交大的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哈佛第一,伯克利第二,斯坦福第三,布朗65,莱斯99,达特矛斯101-150之间。跟我刚刚那个大学和国家的类比有些不谋而合。
  
  但是呢,就算是美国也不是每个人都有钱,街头讨饭的抢劫的照样有。二八原则一样适用。80%的人只拥有15%的总资产,而最富有的1%占据35%的财富。而在哈佛,能整合资源创业的人也只是少数,大部分人都在包装自己打入投行和咨询。
  
  总之,如果你出生在中国的中产阶级家庭或者你是个伯克利学生,你应该感到无比的幸运,因为你的舞台很大很大,生活充满了精彩绝伦的可能。而你如果失败,沦为被人瞧不起的食物链底层生物,那是你自己的错,不要抱怨你没有生在美国或者没有考进哈佛,因为就算你是美国人或者哈佛人,你照样会被人踩在脚下。做沈南鹏还是做投行民工,做柳传志还是做IT民工,做王石还是做建筑民工。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
  
  为了卓越的成就,为了个人的荣誉,be an entrepreneur! 未必是创造一个公司,也许是组建一个非盈利团队,创造一些知识。总之,创造属于你自己的东西。站在巨人的肩膀,整合牛人的资源,去更勇敢地攀登。让你自己的创造成为你脸上最大的商标,让“伯克利”相形见绌,让你觉得退学也无所谓,因为你已经可以向世界证明自己的价值,而不需要一纸文凭去跟那个很挫的隔壁班同学一起站队。
  
  (2)就算你自己不创业,你起码应该学会识别什么创业靠谱,什么创业不靠谱。因为你受教育最终是为了给今后的事业打基础,说得再近视一些,为了找个好的工作。
  
  什么是好的工作呢?
  
  做Facebook的第10个员工,还是微软的第20000个员工?
  
  如果你对公司股票和期权有一点点概念的话,这个马后炮的问题就很容易回答了。
  
  Facebook现在的价值是825亿美元,上市之后冲破1000亿美元的可能性很大,你如果是第10个员工,算你只有0.1%的股票,上市之后也可以套现1亿美元了。微软虽然现在价值2220亿美元,但这是个10年来市值跌了好几百亿美元的公司,给你股票和期权你都不一定要,你也就是拿着每年5万-15万美元的薪水加上一些无聊的医保,生活最高的期待无非是花几年的薪水买一辆几个月后就过时的跑车。
  
  Facebook在招第10个员工的时候估计还没从美国东岸的几个学校拓展开来。你怎么在那个时候就知道它将先改变、后统治世界人民的社交生活?这就需要创业者的眼光和知识了。虽然Facebook这种公司是史无前例的,但作为伯克利的学生,我们身边每年都有公司以几百万,几千万美元的价格卖给ebay, google,microsoft,apple等等。看准一个机会,成为这样一个公司的第5位或第10位员工,生活就刺激了。
  
  不仅仅是公司卖掉或者上市后带来的可观收入,更重要的是与一个小团队为同一个目标共同奋进的快感。在大公司里,难免会出现同事间的勾心斗角,大家都想升职嘛。在小公司就那么几个人,升个鸟毛职。而由于公司小,事务处理方式更灵活,每个人做的事情更广,得到的锻炼更多,而不像大公司每个人做的事情非常单一。
  
  去知名大公司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在脸上盖一个商标证明自己经过了大公司的筛选,是百里挑一的人才。
  
  这样的商标就如学历一样在这个社会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当我知道未婚妻被微软亚洲研究院录用时,我也很为她开心。
  
  只不过,创业在哥看来,是实现自由的最佳路径,虽然仅次于浪迹天涯,无家可归。
  
  创业就像学飞。你不仅要believe you can fly,还要像哥一样买到飞行学校的groupon。其实创业离我们很近,就像学开飞机也不是那么遥远一样。
  
  话说有人想跟哥一起学开飞机吗?
  

  这篇日志是两个月前写的。在过去的两个月,我有幸做成了四件事情:
  (1)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创业社区EFactor的中国区总经理;(2)得到了在硅谷天使创投兼职工作的机会;(3)促成了EFactor与北京缘分汇孵化器的合作;(4)成功举办了第一届Made for China创业大赛。
  作者简介:宁湖,广西桂林人,初中毕业后来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后进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