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历瑞 刘滨
在信丰县,“打造现代宜学示范区”成为了最近使用频率高的热词。该县牢固树立“唯有教育强,才有百业兴,抓教育就是抓发展、就是抓未来、就是抓核心竞争力。关注民生,必先关注教育。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工程,关系每个人的成长,承载着千家万户的希望与梦想,牵动着千家万户的利益和幸福,不仅影响这一代,还将影响下一代”的理念,以把信丰打造成“现代宜学示范区”为主抓手,大力实施跟进对接、优化扩充、内涵发展、项目带动、课题牵动、规范管理、梯级提升、均衡发展等策略,教育事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1 把教育投入作为政府的优先投入重点投入
该县按照市第四次党代会把信丰打造成赣州卫星城市的要求,根据打造“三十万城区人口”的规划,合理布局城区学校,加大城区学校扩容提质、促进校际均衡建设力度。针对该县城区学校大班额的突出问题,加快了新二中的建设进程。目前,该县在征地166亩的基础上,力争2013年秋季完成搬迁工作,搬迁后,原校址将办成一所初中,可基本满足适龄少年进城就学需求。将嘉定镇中心小学迁至嘉定游洲小学,扩大原嘉定中心小学、花园小学办学规模,学校更名为信丰二小、信丰六小后,有效缓解了城区小学的压力;信丰五小、信丰九小、公办幼儿园列入了县里的重点工程,已落实好土地,进入规划设计阶段;工业园区中心小学已改为九年一贯制学校;天华职业学校打造成技术化、专业化、就业化学校;震威文武学校、成龙文武学校等民办学校办得有声有色;将新建一所现代特殊学校——启智学校;按照市委每5万城区人口配备一所公办幼儿园的要求,现在县城已有20多万人口,准备建立4所公办幼儿园,每个乡镇还要新建一所公办幼儿园。一直以来,义务教育阶段 “两免一补”、高中和职业学校贫困生资助金、贫困大学生发放资助金计生“一卡通”、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就近入学等教育惠民政策得到全面落实。2010年学年度,该县教育经费总支出35779.7万元,较上年增加2769.8万元,增长7.82%。
2 兴贤育德,贵在师儒
地处边远山区的信丰县崇仙中心小学,条件艰苦。不少老师都不肯去那里从教,师资力量薄弱,导致教学质量一直得不到提高。近年来,县里将新招聘的教师安排到该校后,该校做到以情留人,坚持“三让”和“三优先”原则:本地教师主动把房子让给外地老师住;好房间让给外地老师住;差房间让给领导和本地老师住。外县市乡镇的老师优先安排在中心小学;女教师优先安排在中心小学;有身体和家庭困难的优先安排在中心小学。对新教师运用“一对一”、个性化等新理念教学,一改该校以往在全县小学教学质量不高的窘况。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该县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在人才引进上做到面向全国不拘一格选人才。为充实师资力量,该县每年面向全国招聘300多名师范类大学毕业生到全县中小学任教,把教师的各种工资福利待遇全额纳入县财政预算,统一由县财政按时足额直接拨付到个人工资账户和相关账户中,将在少数民族地区和边远贫困地区任教的教师补助津贴与工资一并足额发放,高度关注长期在农村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在工资晋级、职称评聘等方面给予倾斜,以此保障全体教师爱岗敬业。该县把人才当宝贝,给教师以尊严,真心关爱教师,积极为教师创造良好条件、解决他们后顾之忧。一位外省老师说,在信丰当老师光荣,我要和大伙一起,把信丰打造成现代宜学示范区这把火烧得旺旺的。
3 以科研求突破,以特色求发展
近年来,信丰县教育主管部门提出教师要当学习型教师、专家型教师,鼓励教师努力探索教育教学的新途径、新规律和新方法,把“教学反思”、“教育叙事”、“教育日记”、教研组活动、片区教研活动、全县大备课组活动等教研活动常规化,扎实开展每周一次的集体备课和教学研究活动,大力倡导教学反思,认真开展听、评、议,使教师在教中学,学中研,研中教,循序渐进,滚动提高。该县还建立县、片、校三级教研网络,以“校本教研示范学校”的创建活动来影响和带动相对较落后学校,促进区域内教研资源的整合与互补,提出“人人都是教研员,个个都是课改主角”的口号, 形成“校校有课题,人人参与课题研究”的良好氛围。学校在教研方面舍得投入,经常聘请名师或专家来校讲学、培训,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同时,全面抓好学生的德育工作,结合各科不同特点渗透德育教育,通过开展“安全法纪教育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和“向全国道德模范曾庆香学习致敬”等形式多样的德育专题活动,定期开展校园文化、体育和艺术活动,活跃学生课外生活,不断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加强农村学校“校园网”“校校通”“班班通”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该县教育主管部门把2011年定为打造宜学信丰规划年,2012年定为凝心聚力团结务实年,2013年定为敢为人先创新开拓年,2014年定为善谋实干管理提高年,2015年定为争创一流跨越发展年。不久的将来,一座现代宜学城市将闪亮呈现在世人的面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