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振中 刘家喜 记者徐金侦
这是目前的一个现状:城区医疗机构相对集中,但规模、档次不高,难以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
这是一种强烈的呼声:合理布局城区医疗机构,加快提升医疗机构的档次,更好地为群众的健康服务。
这是来自决策层的声音:整合医疗资源、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改善医疗服务环境,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是构建和谐社会、营造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举措。
近日,南康市在整合城区医疗资源的基础上,加大对公共医疗卫生的投入,对医疗机构重新“落子”布局,促进了该市医疗卫生事业的和谐、稳定、高速发展。
“一迁一搬”改变“一床难求”
“不用多久,我们看病就会更方便。”近日,南康市城区居民罗俊明,看到该市第一人民医院的新门诊大楼、住院大楼、医技大楼拔地而起时,脸上写满了喜悦。
南康城区现有公立医院三所,分别是南康市第一人民医院、南康市中医院和南康市妇幼保健院,另有一所结核病防治所。随着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和城区居民越来越多,很多群众看病就医不方便,“一床难求”的问题困扰着普通群众的同时,也牵动着南康市决策者的心。“一定要改变这些现状,一定要解决群众的这些难题。”南康市委书记谢德强话语铿锵。
但钱从哪里来?土地从哪里来?布局如何更加科学合理?“我们为此事调研不下20次,最后决定对第一人民医院实行整体搬迁,腾出来的现址给中医院,一迁一搬,首先活了整盘棋。”南康市卫生局局长刘平华对记者说。9月24日,南康市政府常务会决定:市第一人民医院整体搬迁至东山新区323国道旁,中医院搬迁至原第一人民医院地址,另外在南水新区新建一所妇幼保健院,结核病防治所整体搬迁至新第一人民医院的五官科病房,远离居民区。届时,南康市老城区、东山城区、南水新区各有一所二级甲等以上的大型公立医院,三所医院将在南康城区形成“三足鼎立”的格局,大大方便城区百姓就医,彻底改变群众看病“一床难求”的现状。
大投入彰显大民生
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就是要解决群众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要发展,就要有投入;要解决群众的民生问题,就要舍得拿出“真金白银”来。
“多年来,看病难在南康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市委、市政府因此花了很多心思,这次的重新布局,资金投入之大可以说是史无前例!”南康市卫生局副局长黄成斌对记者说。据了解,为了尽早实现南康市第一人民医院的整体搬迁,南康市政府无偿划拨了70亩土地(市场价约3.5亿元),投资1.2亿元,新医院设置了门诊大楼、住院大楼、医技大楼、传染病房等,总建筑面积达50561.63平方米,可设置病床500多张,建筑面积和病床数均比原来多了一半多,服务能力和医疗条件都将得到很大的改善。与此同时,该市在南水新区无偿划拨30亩土地用于妇幼保健院新院的建设,新院按照二级甲等医院的标准来建设,病床数由原来的50张增加至200张。为了满足南水新区10多万居民医疗保健需要,政府还支持该院按照“大专科、小综合”的办院宗旨,以妇幼保健为主要业务,以其他综合医疗为辅助,方便附近群众就近看病。
“政府决定将中医院现址拿出来拍卖,拍卖的资金由卫生系统内部进行支配和周转。政府的投入力度这么大,我对做好南康的医疗卫生事业更加有信心了。”南康市中医院院长朱挺朝告诉记者。另据记者了解,该市还进一步加强了对卫生系统的财政补助资金的保障力度,今年该市公共卫生机构和乡镇卫生院的绩效工资由上年的每人每年1.2万元提高到1.44万元,公立医疗机构离退休人员的生活补贴,由该市财政全额承担。今年1月至9月,由该市财政拨付给乡镇卫生院人员基本工资570万元,绩效工资232万元,基本药物补助804万元,离退休人员生活补助293万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800.5万元。
城区医疗资源的有效整合、“新农合”政策的大力实施、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的专项治理、乡村医疗服务的全覆盖……如今,一项项改善医疗条件的惠民便民举措,正一步步缓解南康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