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会昌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32|回复: 0

携手应对“情绪感冒”共同促进精神健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0-10 08:38: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陈丽娟 张文青 见习记者王怡岚   

    编者按

    精神疾病是一类严重危害人们身心健康的疾病,不仅影响患者及其家属的工作和生活,也带来沉重的社会和经济负担。目前,全国精神疾病发病率为1.34%,据此推算,赣州市约有12万精神疾病患者,这其中还不包括神经症及其他心理障碍患者。精神卫生问题已经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突出的社会问题。每年的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精神卫生日的主题是“承担共同责任,促进精神健康”,呼吁个人、家庭、学校、单位、社会组织、政府部门行动起来,共同努力,共同承担责任,提高全民精神健康水平。

    1 精神健康: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体制改革日益深入,社会竞争不断加剧,劳动力的重新组合,人口和家庭结构的变化等导致了各种心理应激因素急剧增加,儿童行为问题、学生心理卫生问题、老年性痴呆和抑郁、药品滥用、自杀以及重大灾害后心理危机等问题明显增多,精神卫生问题日益突出。在2020年的疾病总负担预测值中,精神卫生问题排名第一。积极预防不良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发生,是当前精神卫生工作应该立即采取的行动。

    每年精神卫生日,赣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都会开展病友座谈会、家属联谊会、医患联欢会、病友游园会、健康大讲堂、义诊等一系列活动,其中每年的义诊都吸引很多的市民前来咨询。据市第三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的专家介绍,近年来,市民前来咨询的主要问题集中在婚恋问题、青少年学习及行为问题、工作压力、就业压力及睡眠问题等几个方面。

    “去年义诊期间,曾有一位女教师前来咨询。”赣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胡群英告诉记者:“她是一个令父母自豪的农家才女,一直生活在笑脸和赞赏中,工作责任心和家庭责任感强。但是只身带着女儿调入县城任教后,工作和生活的重担使她难以为继,加上对夫妻分居和家庭生活的认知产生偏差,让她产生了强烈的自卑心理和过激行为,进而产生躯体症状,影响到工作和生活。在义诊专家的帮助下,她认识到了自己的心理偏差,学会了用更合理的思维方式多角度地分析问题。每一年的义诊中,我们都会接待许多像这位女教师一样的人,他们发现了自己的心理问题,前来咨询寻求帮助。我们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善于发现病情,敢于解决问题,千万不要讳疾忌医。”

    2 扭转观念:精神疾病需专业治疗

    小刘今年25岁,曾因精神分裂症几度入院治疗,主要症状表现为情感交流不畅、孤僻,总是听到他人在耳边说话,觉得有人在监视自己。今年5月,小刘因病情波动再次入院治疗。在赣州市第三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过程中,他除了接受药物治疗,还接受了音乐治疗、作业治疗、心理治疗、体能训练等多项治疗项目,同时还有专业的老师指导他学习电脑,帮助他提高就业能力。小刘感到生活不再那么单调,而是丰富多彩,他还报名成为医院健康之声广播站的播音员,每天为其他病友播送健康小知识,送去鼓励和祝福。

    通过心理治疗小刘了解到,觉得有人监视自己是源于自己的自卑心理,他希望能有更多人肯定、认同自己,现实生活中没有办法得到又想要的肯定,于是想象出有很多人在关注自己。在住院治疗的过程中,小刘每周接受2次心理治疗,学会了调整自己的心态,重新建立起了对生活的信心。

    胡群英告诉记者,小刘这样的患者精神疾病复发率高,往往多次住院,因此对生活、对自己容易失去信心,出院后封闭自己,不敢与他人沟通,因而又陷入病情反复的恶性循环。针对这样的患者,住院期间的康复治疗可以帮助他们发现导致精神疾病的心理因素,让他们正视精神疾病,学会更好的沟通方式。康复医学科开展一系列的精神康复项目,稳定病人的住院情绪、丰富病人的住院生活、转移病人的病态注意力,并针对即将出院的病人进行生活技能、职业技能训练,为其回归社会做好铺垫。这对促进患者病情的好转、社会功能的恢复起到了药物治疗无法替代的作用。

    3 良好心态:我只是情绪感冒了

    据专家介绍,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轻度的精神疾病如抑郁症、孤独症、焦虑症等像感冒一样普遍。但令专家异常担忧的是,一方面精神疾病日益影响人们的健康,另一方面,接受治疗的人数却只占全部病人的20%,八成病人缺乏治疗。除了经济原因外,很多精神病患者和家属没有认识到抑郁症等精神疾病的害处,或者害怕受到世俗偏见的歧视,讳疾忌医。在采访中,赣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的专家指出,精神疾病并不可怕。患上精神疾病要积极治疗,切莫讳疾忌医。不妨告诉自己:“我只是情绪感冒了,现在很痛苦,但只要治疗一下就会好的。”

    在精神疾病患者树立良好心态的同时,胡群英特别提醒,患者的家属应当积极配合,避免以下心理误区:

    一是否认心理,家属将孤僻、性格改变、失眠等精神病人的早期症状往好的方面想,简单或错误地认为是“个性问题”或“思想问题”,幻想着过一段时间会好起来的,耽误了治疗时机;二是忌讳心理,生怕别人知道家中有人患了精神病,担心病人的婚姻和前途受到影响,因此忌讳带病人到医院诊治,有些人更是抱有侥幸心理,希望病人能不治自愈;三是迷信心理,认为精神疾病的症状是撞鬼或中邪,采用迷信的方法治疗,既延误了病情,又耗费了金钱和物力;四是厌倦心理,慢性精神疾病可能反复发作,有的家属因此对病人产生厌倦心理,对治疗不再积极,对病人的关心也减少;五是迁就心理,精神病人康复期的主要治疗手段是康复训练,康复治疗包括音乐治疗、体育治疗、工娱治疗等,以避免病人的社会功能受损,促进病人早日康复。有的家属则认为病人有病,需要休养,不让他们工作和劳动,甚至连生活都给予照顾,百般迁就病人,这样对病人的恢复是不利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