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会昌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65|回复: 0

赣州市防旱抗旱取得阶段性胜利工作综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9-2 08:26: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记者陈济才 刘芳

    ■核心提示:

    “应对及时,措施有力,成效显著。”8月27日,省委副书记、代省长鹿心社对我市抗旱工作取得阶段性胜利给予了充分肯定。8月上旬以来,一场旱灾悄然来袭。一时间,赣南大地许多江河、部分水库水位严重偏低,部分山塘干涸,禾苗生长受到影响。然而,旱情,撼不动赣州人民奋起抗灾的决心;灾害,吓不退赣州人民夺取全胜的干劲。

    “让旱魔低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907万赣南儿女,齐心协力,众志成城,以无比坚定的信念和泰山压顶不弯腰的决绝,打响一场场顶烈日、斗旱魔的战斗。

    持续高温少雨,旱情一次次抬头。

    旱、干旱;灾,旱灾。旱魔的肆虐危害超乎人们的想象,在夏秋之交的赣南大地迅速蔓延——

    截至8月23日,今年全市平均降雨仅为1012毫米,为历史同期均值的78%。尤其是8月1日至23日,我市平均降雨为60.2毫米,仅为历史同期均值(116毫米)的52%。

    8月11日以来,因降雨持续偏少、气温偏高、蒸发偏大,以及降雨时空分布不均,继今年春旱后,我市18个县(市、区)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秋旱。

    8月21日10时,旱情统计显示,全市农作物受旱面积65.3万亩(所幸未出现人畜饮水困难),旱情较严重的有宁都、于都、会昌、安远、龙南、定南、石城等地。

    8月21日13时,我市启动抗旱四级应急响应。

    ……

    赣南大地旱天骄阳似火,橙乡儿女挥汗抗旱如雨。面对旱情,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及时部署调度,各地、各部门全力落实防旱抗旱应对措施,全市各地2万余名“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以下简称“三送”)干部迅速行动,深入一线,和农民群众齐心战一线,抗旱保丰收,奏响了一曲高亢激越的抗旱歌。

    及早部署

    全力抗旱赢在主动

    不断加剧的旱情,日益攀升的旱面,关系到我市“十二五”农业发展的开局,也牵动着省、市领导的心。

    我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书记苏荣“动用一切可动用的资源切实加强抗旱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迅速部署防旱抗旱,启动应急预案,采取应对措施,努力将旱灾损失减小到最低限度。

    8月18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史文清专门听取我市防旱抗旱工作汇报并作出批示: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加大防旱抗旱力度,争取抗旱工作主动,要把抗旱工作作为当前“三送”活动的重要内容,组织得力人员,深入一线,千方百计帮助农村解决资金、技术、物资等实际问题。史文清特别强调,要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加强监测,科学调度;加强建管,保障灌溉;加强指导,提升服务。

    8月19日,史文清再次作出批示,要求市直各部门、各单位要千方百计筹措资金、物资,帮助农民解决抗旱问题;市、县两级财政也要视情安排一部分专项资金予以支持。

    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科学部署,动员和激励干部群众迅速投入抗旱战斗。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省、市领导的批示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迅速行动,落实责任。市防汛、水利、农业、果业、农机、气象、水文、发改委、财政、民政、供销社、供电等部门和单位迅速行动,发挥各自职能优势,组织资金、物资、队伍等深入基层,指导、发动、帮助群众开展防旱抗旱工作。各级干部深入受灾一线组织指挥展开抗旱救灾,切实解决抗旱中的困难和问题。

    真心实意、真金白银。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源源送往旱区。据不完全统计,截至8月24日,全市累计投入抗旱人员39.7万人,抗旱设施设备9.6万台(套、处),抗旱用电302.6万度,抗旱用油219.8吨,投入抗旱资金3514.1万元,浇灌农田112.3万亩次。资金和物资的有力支持,为烈日下挥汗抗击旱魔的农民群众加了油、鼓了劲。

    抗旱工作迅速有力展开,赢得了防灾救灾工作的主动。8月27日,省委副书记、代省长鹿心社称赞我市的抗旱工作“应对及时,措施有力,成效显著”。

    善打“组合拳”

    科学预案贵在落实

    当旱情初露苗头时,我市未雨绸缪,及早部署,加大旱情会商力度,调整汛期工作重点,部署落实抗旱措施。先后启动了旱情会商制、旱情每天零报告制,为指挥防旱抗旱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制定科学预案,加强督导。根据《赣州市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和我市旱情发展趋势,我市从8月21日13时启动抗旱四级应急响应。各地各部门按照《预案》认真履行职责。同日,市财政在前期下拨近千万元抗旱资金的基础上,再次向各县(市、区)紧急下拨300万元抗旱资金,支持各受旱地区添置抗旱设备、兴建抗旱应急水源设施等。

    市委督查室、市“三送”办分别派出多个督察组深入乡村督办防旱抗旱工作,确保防旱抗旱工作落到实处。市防汛抗旱指挥部派出10个由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防旱抗旱工作组赴各地指导防旱抗旱工作。报纸、广播和电视等新闻媒体迅速跟进介入,不惜版面、时段,集中持续宣传各地防旱抗旱措施和技术,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打响一场防旱抗旱、夺取全胜的战斗。

    各地根据当地水源情况和旱情发展趋势,按照“先生活、后生产,先节水、后调水,先地表、后地下”的原则调度用水,加强用水管理,实行了“一把锄头”管水,全面疏浚灌渠、建设应急工程、发放移动提水设备,推广节水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8月23日至24日,我市抓住时机,开展了人工增雨作业,全市共作业13次,发射23枚增雨弹,48小时内我市普降中到大雨,局部暴雨,全市平均25.4毫米,大部分受旱地区的旱情得到了有效缓解。

    人力抗旱、工程调水、人工增雨……在各种“组合拳”同时出击之下,防旱抗旱工作取得阶段性胜利。截至8月25日10时,我市农作物从最严重时的受旱面积65.3万亩减至3.26万亩,全部为轻旱。8月25日11时,我市结束抗旱四级应急响应。

    “这次旱情也给了我们极大的启示,下一步我们要结合贯彻落实今年的中央1号文件精神,做好调查摸底、分类指导工作,加强各地农田水利建设,因地制宜,解决易受旱地区的水利灌溉问题,特别是着重解决干旱‘死角’ 的水利灌溉问题,进而提高抗旱能力。”8月31日,市防汛抗旱指挥部秘书长、市水利局副局长钟永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救灾如救火

    田野党旗更鲜艳

    旱魔肆虐,正是检验各级党员干部是否践行执政为民宗旨的试金石。

    在抗旱救灾一线,党员干部就像一面面鲜艳的旗帜。遍布受灾地区的党组织成为指挥抗旱、凝聚人心的战斗堡垒,联结起广大农民群众万众一心抗大旱。

    “多亏‘三送’干部帮忙,今年晚稻收成不用担心了!”近日,于都县禾丰镇陂角村63岁的村民华莲花望着“哗啦啦”的清泉流入自家稻田,舒展开了愁容。在这次旱灾中,陂角村的许多稻田因严重缺水而龟裂,稻叶卷成了筒状。

    “儿女都在外务工,自己又年老体弱,如何是好?”正当华莲花心急如焚,“三送”干部华宏辉扛着一台抽水机赶来了。

    “看到‘三送’干部这么尽心尽力,我们抗旱有信心。”华莲花激动地告诉记者。

    自出现旱情以来,全市2万余名“三送”干部迅速行动,奔波乡村田野,与农民群众“战斗”在一起,在挥洒汗水中践行为民服务的宗旨,把希望倾注在绿色的田野。

    “一、二……加油!”8月22日,定南县委农工部驻龙塘镇长富村党员黄福群带领“三送”工作组和村里的十多名党员,抬着前几天刚买回来的水泵、水管和电线来到村里旱情严重的老圩小组帮助群众抗旱。半天多时间,该小组60户受灾群众的80多亩稻田都灌满了水。“党员就是咱村民的‘主心骨’,有他们在,抗旱保丰收我们有信心。”看着自家得到及时灌溉的稻田,村民郭莲风心头的一块大石总算放下了。

    广大“三送”干部也在紧张的防旱抗旱工作之余,撰写民情日记,同步记录抗旱一线的点点滴滴,分享工作经验、交流心得体会。

    “连续十几天,我们走遍了驻点镇20个村(居),和村干部一起,深入田间地头,察看旱情,并带上矿泉水和防暑药品,每天走到劳作的农民身边,了解田间干旱的情况,送上关心的话语,商量解决旱情的办法和对策……”8月24日,驻安远县欣山镇的“三送”干部邱林英在民情日记中写道:“每次看到群众对我投来信任的眼神,我更加感觉到‘三送’干部参与抗旱责无旁贷,使命光荣,体会到我们‘三送’干部真诚服务农民的价值所在。”

    在“三送”干部的帮助下,一股股清水流进了一畦畦干涸的农田,让农民群众看到田野间正孕育着丰收的希望……

    短评      

    凝心聚力赢得抗旱胜利

    □陈济才 刘芳   

    8月上旬以来,受高温少雨天气的影响,一场悄然来袭的旱灾降临赣南大地。无情的旱灾并没有让全市人民慌乱无措。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907万赣南儿女,凝心聚力,众志成城,让旱魔在抗灾凯歌中低头。

    有旱早抗,无旱早防。面对旱情,省、市领导高度重视、科学部署,各地、各部门全力应对,迅速投入,落实防旱抗旱措施,为全市抗旱战斗赢得了主动,为夺取抗旱阶段性胜利赢得了先机。哪里有旱情,哪里就有党员干部的身影;哪里有党员干部,哪里的人民群众就有了主心骨。全市广大党员干部身先士卒,和农民群众汗水交融,共同战斗,爆发出抗旱救灾的强大凝聚力,奏响了一曲高亢激越的抗旱凯歌。

    目前,我市抗旱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赣南山区丘陵多,耕地较为分散,高排田和“望天丘”比重大,干旱“死角”较多,我市易受旱地区的水利灌溉问题还存在。防患于未然,我们要进一步做好调查摸底、分类指导工作,做好长远规划,采取长效举措,加快修建各种蓄水、引水、提水、雨水积蓄等抗旱工程,新建小水陂、小塘坝、小泵站、小机井等小型抗旱设施,增加抗旱水源;同时,要大力推广喷灌、滴灌、微灌等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抗旱能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