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会昌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02|回复: 0

“娘家”的故事,赣县风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8-29 08:26: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郭远平 刘世平 记者任继众 曾艳

    位于赣县客家文化城旁的“大埠人家”,自今年7月28日开门迎客以来,被4298名大埠籍在赣县梅林镇的流动人员亲切地称之为“娘家”。一句问候、一张笑脸、一杯热茶,都是“大埠人家”的贴心服务,俗话说“金杯银杯不如百姓口碑”,“大埠人家”把群众放在心上,把群众当做亲人,赢得了百姓的赞誉。

    “头一回感觉自己有人关心了”

    据不完全统计,在赣县城区,近90%的摩的司机都来自赣县大埠乡,大埠乡夏汶村东坑组的刘征兵便是这70余名“的哥”队伍里的一员。2006年,离乡离土的他来到赣县县城,由于没有一技之长,只能靠着一辆摩托车游走于赣县城区以载客营生。风吹雨淋烈日晒,这几年从事这行业的辛酸只有刘征兵自己知晓。

    作为开展“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以下简称“三送”)活动的一项重要举措,8月9日,“大埠人家”举办了第一期大埠乡驻县城摩托车出租人员安全知识培训班,特邀县交警大队工作人员授课。第一批20余名大埠籍“的哥”进行了从业以来的第一次正规培训。“培训课很实用,还领到了家乡党委、政府准备的防暑降温药品、安全头盔、摩托车雨具等,真是贴心周到。出门在外打工5年了,我头一回感觉自己有人关心了!”刘征兵憨厚的笑容里满是感动。

    大埠乡有人口19600人,距赣县县城65公里,属典型的偏远山区乡镇。尤其自2006年省重点工程居龙滩电站蓄水发电后,大批人员外出务工、经商,在乡人口不足8000人,其中聚集在本县县城梅林镇及周边的人员就有4298人,这些外出人员处在所在乡镇管理和务工所在地基层组织管理的“真空状态”。

    为便于沟通、联系和管理,“大埠人家”专门针对4298名流动人员进行全面摸排,详细到人,并建立了户情台账和电子档案,输入电脑。还成立了由65名流动党员组成的流动党支部,并根据聚居区域分布、行业特点等情况,将4298名流动人员划分为12个小组,从“大埠人家”设立的流动党支部中遴选12名群众威望高的党员作为小组长负责联络协调服务。为化解矛盾,调解纠纷,“大埠人家”建立了定期接访制,每周日都安排一名乡领导坐镇“大埠人家”,面对面听取、解决流动人员的困难和诉求。据了解,自7月28日“大埠人家”正式对大埠籍外出务工人员开放,“大埠人家” 已接到各类咨询电话100余个,接待群众来访100余人次,走访群众200余户,办理答复反映的问题40余个,做好相关问题解释工作60多人次,来电来访群众普遍感到满意。

    “所有事情在‘大埠人家’都可以就近搞定”

    近日,因为忙着给今年考上中国人民大学的儿子王龙办理户口和“大埠人家”爱心助学基金会等事,大埠乡夏汶村桂花龙组的王连彬父子俩成了“大埠人家”的常客。“多亏有乡里的爱心助学基金,现在我可以放下包袱,一心求学了。”能继续求学的喜悦荡漾在王龙的脸上。王连彬是一名木匠,为赚钱养家,1995年王连彬举家来到赣县县城,尽管离开了家乡,可因为办理身份证、户口、医保等还得常常返回大埠。“车费、饭钱、误工费,回去一趟至少要花掉100元。现在好了,所有事情在‘大埠人家’都可以就近搞定,大大方便了我们在县城务工的人员。”对于过去和现在的改变,王连彬深有体会。据了解,“大埠人家”爱心助学基金会通过向社会募捐、个人筹资等方式,共募集资金6万余元,已为11名大埠籍贫困大学生进行了资助。

    自从有了“大埠人家”,政策咨询、证照代办、就业推介、矛盾调解、困难救助、计生保健、权益维护等多项社会公共事务服务,都可以在“大埠人家”设立的外出人员“三送”服务中心一站式搞定,大埠籍在赣县县城的流动人员再无需两地奔波。不仅如此,“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在“大埠人家”近160平方米的场所里,政策宣传咨询室、权益保障维权室、图书阅览室、计生保健服务室、心理调试疏导室、娱乐休闲活动室一应俱全,极大方便和丰富了流动人员的学习生活。

    “外出人员如何开展‘三送’活动的难题一直困扰着我们,借着去年年底在赣县县城设立计生保健服务室的经验,经过反复调研论证,‘大埠人家’应运而生,为大埠籍外出人员提供面对面、心贴心的零距离服务,加强外出人员的管理,这是大埠乡落实市委提出要将开展‘三送’活动实现全覆盖的一种尝试。”大埠乡党委书记朱志勇如是说。

    “‘大埠人家’,就是我们大埠人自己的家”

    8月7日一早,大埠乡桂花垅蜂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连祯一脸苦恼地来到了“大埠人家”,原来,他正为蜂蜜销售发愁。今年蜂蜜丰产达110吨,但销路没打开,到目前还有三分之二的蜂蜜留在合作社里。此行,他希望通过“大埠人家”寻找销路。得知这一情况后,工作人员帮助他在“大埠人家”发布销售信息、设立销售窗口,通过网络、电视台发布产品信息,还帮忙找单位、找企业联系销路。通过工作人员的努力,如今,王连祯的蜂蜜又成功售出45吨,另有30多吨也已联系好了销路。“眼下我正和一家厂商洽谈将蜂蜜进行深加工,生产美容产品,预计明年产品就能面市了。‘大埠人家’,就是我们大埠人自己的家。”回想起蜂蜜销售的经过,王连祯内心的感激溢于言表。

    “大埠人家”通过手机短信平台、宣传栏等多种方式,发布种植养殖信息、农资农技科技信息、农产品价格信息、农副产品供求信息、求职供职信息以及劳务培训信息,建立起了满足农副产品产供销的信息化服务平台。在帮助流动人员解决诉求的同时,“大埠人家”还主动加强与相关部门的联系协调,积极帮助流动人员解决就业无技能、创业缺资金、子女难就读等实际困难。截至目前,“大埠人家”共组织200余人参加免费就业培训,为8人协调解决小额贴息创业贷款,为韩山林等35人解决了就业问题,为15人协调办理子女就近就学。

    为了让更多大埠籍的外出人员从“三送”活动中受益,大埠乡目前已组织相关工作人员赴大埠籍外出人员第二集中地——东莞,开展第二家“大埠人家”开办选址、与东莞当地基层组织建立联系等前期筹备工作。朱志勇告诉记者:“在东莞的‘大埠人家’预计9月可挂牌成立。”


    ■短评

    延伸温暖的触角

    □曾艳   

    “出门在外打工5年了,我头一回感觉自己有人关心了!”家住赣县城区的大埠籍“的哥”刘征兵的这句话让人备感慰藉。为加强对本乡外出流动人员的管理,大埠乡创新新时期社会管理方式,首创“大埠人家”,将“三送”的触角延伸到外出流动人员,一扫“三送”工作盲区,在实现“三送”全覆盖、创新社会管理上不失为一种新的探索。

    流动人口管理是城市管理的一个重大课题,也是社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大埠人家”把该乡聚集在本县县城梅林镇及周边的4298名务工、经商等“自由人”变成了“有组织的人”,为他们的诉求和困难的解决找到了一个创新的载体。证件代办、政策宣传与咨询、心理疏导、纠纷调解、子女就学、就业创业、维权保障、计生保健……但凡大埠籍流动人员的困难,都可以求助于“大埠人家”。“大埠人家”真正把“三送”送到了群众心坎上,引发了外出人员的心灵共鸣,激发了他们对“大埠人家”的认可和人在异乡的归属感。

    温暖的定义有很多,寒冬里的一件棉衣、口渴时的一杯水、雪中送炭、雨中送伞……都能给人带来心灵的呵护。赣县“大埠人家”想人之所想、解决人之所急,致力于为流动人员提供更优质、便捷的服务,将“三送”的触角延伸到了流动人员这一容易被忽视的人群,把关怀和牵挂实打实地传递给了他们。社会管理主要是对人的服务管理,说到底是如何做好群众工作。将温暖的触角延伸到边边角角,在服务中实现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这便是“大埠人家”在做好流动人口管理、创新社会管理上带给我们的启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