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会昌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220|回复: 0

会昌故事之:吴氏祠堂的前世今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10-21 17:22: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会昌戏剧小镇的吴氏祠堂由清代会昌大儒吴湘皋倡建,于1772年建成。吴氏祠堂占地面积近800平方米,正门为红石门框的两柱三扇木结构大门,主体结构为前后双厅、中开天井,山墙四围的封闭式院落,外观形象四面方正、青墙灰瓦、木粱斗拱、飞檐翘角,是典型的清代客家祠堂建筑。

搜狗高速浏览器截图20241021172450.png

一、吴氏祠堂曾经是苏维埃剧场苏区时期,吴氏祠堂曾经是苏维埃剧场,经常有苏维埃剧团的演出。
1930年4月,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进驻会昌城。当时,红军的宣传队驻扎在吴氏祠堂,他们的革命戏剧演出贴近民众生活,引得观众满堂喝彩,促进了革命思想的传播。

1934年3月31日,《红色中华》第169期第3版刊登了一则报道,题目是《中央苏维埃剧团最近的成绩》,全文如下:

中央苏维埃剧团最近又到会昌县来了。剧团驻在吴氏祠堂有五天,一共组织了四个晚会,在晚会上戏剧运动的收获更好。特别是关于春耕运动的表演,更获得了大多数工农群众的欢迎与了解。他们老的小的都喜欢听和学剧团唱的春耕歌,说是“很有味道”。
妇女同志们说:“春耕运动妇女要积极参加,儿子可以交给托儿所。”“懒惰的妇女应该去反对她们啊?”“个个都像做戏般去做春耕才好呢。”
县一级机关工作同志也说:“这次剧团的表演,对他们工作进行上,有了很大的帮助。”群众受到剧团的影响,马上要求该县政府成立剧团或分社,一面自动募捐毫洋做饭来请剧团,同时又募捐十几担米给剧团吃。他们也批评剧团的缺点,说剧团表演煽动性较弱,不热闹,缺少亲切,尤其剧团内容解说不够,有部分人看不懂。他们更向剧团提议弄锣口,死中乐,增加热闹来鼓动群众,剧团接受他们的意见,已在积极改良与转变,采取当地群众生活中新鲜的材料来编剧本排活报了。

1934年4月26日,《红色中华》第180期第4版刊登了一出在吴氏祠堂表演的戏剧,题目是《苏维埃剧团春耕巡回表演纪实》。全文如下:我们中央苏维埃剧团这次出发巡回表演,经过梅坑、西江、洛口、庄埠、朱兰埠、会昌、踏岗、武阳等地,我们所表演的除了自己准备好的关于春耕运动必要的表演外,其余都是采集群众生活的实际材料经过剧团集体创作的研究,依靠我们原有的技术的基础,很快就在舞台上出现了。群众很欢喜看,他们说:“优待红军家属那戏实在扮得好,春耕歌满好听,教得我们会就好咯!”于是一个传十,十个传百,小小剧场,当着剧团公演时总是挤得水泄不通,老的、小的、男的、女的,晚上打着火把,小的替老的般着蹬子,成群结队的来看,最远的有路隔十五里或二十里的。他们嫌我们不热闹,同时又怕迟到看不全,提议我们公演前打锣鼓,又说:“白天也要演才好”。我们完全接受他们的要求,逢市那天,白天也演。在逢市公演那天,田野的小道上,一队一队的妇女们,穿了较新的衣服,着了大花鞋,小女孩打着鲜红的头绳的辫子,有的抱着孩子,有的扶着拐杖,喧喧嚷嚷:“喂!大家来去看中央来的文明大戏,满好看喀!”在剧场中,经过剧团的同志,向他们解释,一般的秩序还好。他们看到《惰二嫂不努力耕田》、《小脚妇女积极参加生产》、《富农婆压迫和毒打童养媳》、《不识字的害处》、《奸商富农破坏苏维埃经济》,扩揭破反革命欺骗群众反水的《上了他们的当》等剧本和活报时,他们非常感动,显露憎恶、喜欢、愤激、痛恨等各种不同表情。

戏做完了,他们常常会“还要”“还要”的叫起来,我们又添新的表演来满足他们的要求。戏看完了,他们都散坐在酒桌旁、茶馆里、菜馆里,吃点心,喝茶,看见我们的演员过去,就拉着和他们谈话。他们一面吃喝,一面笑着说:“同志嫂!你们的戏扮得满好,有头有尾,连我们妇女子都能懂,不比过去老戏,打打唱唱,我们莫明其妙,要读过满多书的人,满有才气的人才看得懂。…”

二、吴氏祠堂从前是抗日剧场抗日战争爆发后,会昌同乡会在赣州成立“抗日剧团”。

在团长欧阳莉、副团长赖家球的组织下,他们在赣州一中边读书边排练节目。“抗日剧团”回到会昌,民国政府专门拨出经费给予支持。“抗日剧团”平常在吴氏祠堂排练并演出,有时深入到全县各乡进行抗日宣传,演出戏目主要有《保卫卢沟桥》《八百壮士》《塞上风云》《东北之家》《打鬼子去》《一颗炸弹》《壮丁》《生死关头》《血战台儿庄》《胜利进行曲》等节目。△吴氏祠堂外景当时有人记录了《保卫卢沟桥》在吴氏祠堂的演出情景:大幕一拉开,观众就和剧中人物一起来到卢沟桥畔,台上台下,同仇敌忾,心心相连。台上喊‘保卫华北,收复失地,把敌人赶出去!’台下观众也跟着喊。台上唱《义勇军进行曲》,台下也跟着唱。台上在战斗,台下也在战斗。1943年11月27日,《正气日报》第四版报道:中央军校第£分校怒潮剧团,于月初在会昌吴氏祠堂表演抗日剧,前后演出五天,均告满座,共计收入门票约五万元。然,表演技艺甚为纯熟。
1947年5月1日,《力行日报》第3版报道:近一个月来,会昌山城似乎较热闹了,一切的景物都在蠕动着。地方上的士绅们,近来协力组成了一个‘大众剧院’,驻在吴氏祠堂,用来作精神食粮贫血症的补助剂。真的,山城如今现出不少生气,舞台上的锣鼓,号召力实在不弱,昨前二晚上演的《游十殿》、《白蛇传》竞吸引了四五千的观众。但“好景不长”,据该院经理谢某称:“本院与该楚剧班订立之合同为时只一月呢”。再过十余天,山城又将恢复原先沉静面目。

三、吴氏祠堂现在是园林剧场
1951年8月28日,中央访问团来会昌访问。当晚由中央访问团文艺队演出了文艺节目,演出地点也许是在吴氏祠堂,也许不是。30日至31日召开全县烈军属代表会,与会代表289人。中央访问团团长谢觉哉和江西省副省长欧阳武莅会作了重要讲话。中央访问团还向全县烈军属赠送了毛泽东纪念章209枚,毛泽东像4465张,毛泽东题词2300份。中央访问团的医疗队还在城镇、城郊等地为烈军属治病。

1958年6月,会昌成立县采茶剧团,当时就设在吴氏祠堂。县采茶剧团在吴氏祠堂先后演出过《江姐》《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等大剧。1968年,受文革冲击,县采茶剧团解散。1970年,又恢复县采茶剧团,后搬迁至水东街影剧院。2023年,会昌戏剧小镇建成。会昌戏剧小镇是在老县城旧址上翻新改建,印刷厂改造成“会剧场”,老街屋变成“实验剧场”,吴氏祠堂也完成升级改造,更名为园林剧场,整个小镇可谓是处处有剧场。

2024年1月5日,会昌戏剧小镇隆重举行开镇仪式和首届戏剧季开幕仪式,为期10天。期间,台湾优人神鼓的《金刚心》、香港话剧团的《姊妹》和赖声川导演的《镜花水月》《宝岛一村》以及会昌县采茶歌舞剧团的《暗恋桃花源》《胡大春团队》民乐演奏会等安排在小镇剧场精彩上演。古老的吴氏祠堂继续演出精彩的戏剧。

来源:会昌县史志研究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