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昌戏剧小镇里有一栋房屋,现称赖家老屋,旧称北门赖屋。会昌戏剧小镇的发起人赖声川就是赖家老屋的赖家人。
一、百余年的赖家老屋赖家老屋坐落在会昌县城北门新人街,始建于清道光年间(1840年前后),后由赖维干、赖毓珊父子在咸丰、同治年间陆续建成,迄今逾180年。
赖家老屋总建筑面积约1250平方米,包含4间厅堂、7个天井,大小房间20余间。赖家老屋是典型的客家人祠住合一建筑,砖墙木梁,穿梁结架,青砖灰瓦,飞檐翘角。赖家老屋中间为厅堂,左右两侧为住房,上下有寨口,天井开在厅堂中央。屋檐式大门,厅堂左右开边轴门,外墙是垛子墙,左右山墙高出瓦面,与前后墙连接合围。大门门楣上刻有“雲爛星辉”四字,无题款。走进赖家老屋,就仿佛走进了一座巨大的书画屋。老屋上厅正面墙上挂着“松阳堂”牌匾和祖先牌位,下面有一香案供桌和两张太师椅,左右分列摆放着三张太师椅和两张茶几。其它厅堂墙壁上挂着诸多书法字画卷轴,博古架上整齐摆放着笔墨纸砚和书籍古玩。一厅堂左侧墙壁摹刻着宋代诗人黄庭坚的一首七言古诗《寄题荣州祖元大师此君轩》;厅堂右侧墙壁挂着一幅对联“整派依源理枝循幹,因方借巧即势会奇”,高1.6米,宽2.2米;厅堂中间嵌有四幅画:寿鸟图、群鸟嬉水图、秋菊图、冬景图。原作品均已毁坏,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当代的复制品。
二、赖家老屋人才辈出赖家老屋人才荟萃,明清以来出了很多乡贤名士。
王阳明弟子赖元、赖贞。赖元、赖贞是赖家老屋赖家人的先祖,兄弟两人都是太学生,后又一同投奔王阳明门下,成为王阳明的弟子。赖贞善诗文,曾手抄《传习录》《往来辩学》等书,并将自己学习阳明心学的心得体会附在笔记后面,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传习录》《往来辩学》注释本,也是最早的王阳明心学读后感。嘉靖元年(1522),赖元、赖贞带头捐资迁建县学于岭北道行署后面。嘉靖四年(1525),赖元、赖贞捐资兴建湘江书院于老庙背后面。
纾难义士赖士圣、赖士奇。赖士圣、赖士奇为赖元的曾孙。赖士圣,在明末崇祯年间曾任中书舍人、兵部职方司郎中;其弟赖士奇,崇祯进士,曾任新喻教谕。清顺治五年(1648)7月,会昌发生清兵屠城事件,赖士圣、赖士奇两兄弟“愿输金三万,赎合城命”,恳求带兵守备不要滥杀老百姓。带兵守备收下赖士圣、赖士奇送来的的赎金,仍然下令屠城。赖士圣以死抗争,以死明志。
名动乡里的赖方勃、赖方度。赖方勃、赖方度是赖士圣之孙,兄弟俩“俱乐善好施,砥砺学问”。康熙十九年(1680),赖方勃、赖方度在会昌县城北黄坊的祖业上创建霞绮园,建成后,与同乡欧有骏、沈开进、胡应柏等读书园中,世称“霞绮园五子”。赖方勃、赖方度曾拜魏礼为师,兄弟俩的诗作辑入《友声集》,赖方勃106首,赖方度84首。
《友声集》编著者赖鲲升、赖纬邺、赖凤升。赖鲲升和赖纬邺是赖方勃之子,赖凤升是赖方度之子。赖鲲升是雍正二年(1724)的岁贡生;其弟赖纬邺,曾任金溪县学训导。赖鲲生、赖纬邺、赖凤升的诗文造诣很深,兄弟三人辑录的《友声集》被编入《四库全书》。赖鲲升还参与注释《唐诗五言排律选注》。
清代名宦赖泽霖。赖泽霖是赖士圣的来孙,嘉庆七年(1802)考取进士,嘉庆十七年(1812)任广东三水县知县,嘉庆二十年(1815)任九江府教授。有志青年听闻他来了,纷纷前去拜师。经他讲学传授,他的弟子有多人考取科举功名步入仕途,可谓育人有道、桃李芬芳,弟子们送“舒翘启秀”匾额,表彰他的突出功绩。民国外交官赖家球。赖家球是赖毓珊之孙,赖毓珊是赖纬邺的来孙。赖家球,1919年出生于会昌县城西北街赖家老屋,1934年以会昌县第一名的成绩考入赣县中学,1941年考入重庆中央政治学校外交系,1944年进入民国政府外交部工作,1948年去台湾后赴美国工作,1969年去世。
戏剧大师赖声川。赖声川是赖家球之子,会昌戏剧小镇发起人 ,台湾戏剧作家、导演,台湾表演工作坊创始人,上海上剧场艺术总监,乌镇戏剧节评委会主席。1954年10月25日在美国出生,曾任台北艺术大学戏剧学院院长、美国斯坦佛大学客座教授及驻校艺术家。代表作有:《暗恋桃花源》《那一夜,我们说相声》《宝岛一村》《如梦之梦》《曾经如是》《镜花水月》等。
三、赖家人桑梓情深赖家老屋的赖家球、赖声川父子声名远播,他们身在台湾,却心系乡土,对家乡会昌念念不忘。1934年秋,一个名叫赖家球的会昌少年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考入省立赣县中学就读。念完一个学期后,赖家球的家里遭遇经济困难,他不得已停了学。1935年春,新学期开学后,校长周蔚生发现赖家球没来上学,便从赣州乘船溯贡江而上,去会昌寻找这名失联的学生,他用了7天时间,来到会昌县城的北门赖屋,找到了学生赖家球。周校长问:“发生了什么事?”赖家球答:“家里发生了一些变故,没有钱继续供我读书了。”周校长又问:“还有没有别的原因?对学校有没有什么不满意?”赖家球答:“没有。”周校长说:“走吧,跟我回去。你的困难我来解决。”就这样,赖家球跟随周校长回到学校,继续上学。对于校长周蔚生,赖家人一直心存感激。2022年,赖声川走访了赣县中学,并向周蔚生校长的后人致谢。赖声川无限感慨地说:“没有这位校长大概就没有我,不可能有今天。想一想,人生中一个人这么善意一个举动,可以改变多少的事情。”后来,赖家球考上了重庆中央政治学校外交系,毕业后进入当时的民国政府外交部工作。1949年,赖家球携家人去了台湾。此后,赖家球再也没有机会回到家乡会昌。他经常叮嘱两个儿子:“我们的根在江西会昌,你们将来有机会要回老家看看。”
多年以后,赖声川回忆说:“我父亲其实就是《暗恋桃花源》里那个泡着一杯茶,坐在窗边,不知道心里在想什么的江滨柳。我对父亲的印象,可能最深的画面就是这个,看着他在窗边,不敢过去吵他,知道他在想一个遥远的地方,一些遥远的人与事,那回不去的一切。”
1981年, 一封从台湾寄往江西会昌的信件,把赖家球、赖声川父子重新与家乡会昌连在一起。虽然收信人地址简单含糊得几乎无法投递,但这封信正好被收信人在邮局工作的亲戚看到,就送到了收信人手上。写信人是赖声川,收信人是赖家璠,这是赖声川给家乡亲人的第一封信。信的开头写道:“家璠叔叔,我是您哥哥赖家球的儿子,您看到这封信的时候一定很惊讶……”在信中,赖声川饱含深情地说:“我们打开了一扇朦胧的窗,从此不再是没有根的树。”阅读至此,赖家璠已是热泪盈眶,他没有想到,自己日思夜想的哥哥赖家球一家终于有了音讯。然而遗憾的是,此时赖家球已不在人世。此后,双方亲人互动更为频繁。
1997年的春天,赖声川和兄长赖声羽回到了赖家老屋,未曾谋面的赖家人终于相见了。那一次,赖家老屋张灯结彩,就像过年一样欢庆从远方归来的亲人。会昌家人第一次见到赖声川,就把赖声川长发抵肩、戴着黑框眼镜、留着浓密络腮胡子的形象深深地印在脑海里,他们说:“声川是一个很乐观的人,他总是笑容满面,听到有趣的事情时,会哈哈大笑。”那天,赖声川甫一下车就前往父亲赖家球出生成长的赖家老屋,在那里感受父辈祖先生活的艰辛快乐。他一方面与家人促膝交谈,详细询问老家亲人的生活状况以及家族历史;另一方面研究家乡的传统文化,对家乡人赠送的客家手工刺绣特别感兴趣,并收集起来带回了台湾。那一次,赖声川、赖声羽得知父亲住过的老宅已不属于赖家后,兄弟俩与族人商定,又出资重新买了回来。
2015年,赖声川开始有计划地把自己的舞台作品每一年带一部回到家乡会昌演出。对此,赖声川说:“虽然在会昌建设剧场的条件不是特别理想,但是,我想让乡亲们看看这些作品,尤其是希望年轻一代能够接触到戏剧跟文化艺术。”
2020年,赖声川发起建设会昌戏剧小镇。他说:“会昌这块土地是中国人的土地,有中华文化的底蕴。包括我的朋友,我们相处的方式,我就认定我是属于这里的。要不然我写不出那些东西。”
2023年,赖声川在会昌戏剧小镇联合成立和声戏剧技术学院,招收学生培养戏剧人才。
2024年1月5日,赖声川出席会昌县戏剧小镇开镇仪式和首届戏剧季开幕式,连续10天演出自己导演和编剧的戏剧,人气爆满,好评如潮。
他在接受采访时说:“我不知道如果父亲还在的话,会不会同意我的做法?记得他是一个想法很独到,意见很鲜明的人。他会跟我怎么谈论家乡的复兴?可惜我们永远没有办法知道,我也只能以我小小的力量,用我所能做的事情,会做的事情来试试看。会昌戏剧小镇就是一个梦想。今天,这个梦想成真。未来会怎么样?那就看我们怎么做吧!”一位会昌网友感叹说:“我为家乡有赖声川这样一位杰出的戏剧大师感到骄傲和自豪。他在如此美好的年华里,能将满腹才情挥洒到自己所钟情的戏剧中,这样的人生才能更加辉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