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旭军
每每与同行们谈到作文教学,总有一种苦涩感。费了力,受了累,效果却不尽如人意。老师怕教,学生怕写。作文教学常常迷茫在“写完”与“会写”的误区之中。
纵观教学过程,写作文的基本步骤是:组织材料——提炼中心——重点描写提示——运用修辞指导——布局谋篇——技巧运用。学生在老师的提问下一步一步向写完一篇文章挪动。文章写完了,千人一面,学生只是写完了,但并不会写,没有获得任何理性的知识,更难以实现“举一反三”的教学真谛。以写完作文为目的的作文课影响了作文教学的质量。
让学生“会写”才是提高作文教学效果的出路。“会写”之中蕴涵着哪些教与学的元素呢?我有幸观摩了老师宋晓云在全市作文教学交流示范课上执教的《走近诗,走进诗》。老师就一组儿童诗分三个层次推进教学:
一、引导学生关注取材的对象,用概括的词语说明诗中都描写了什么。
二、引导学生关注写作角度,思考诗歌所描述的各个方面。
三、引导学生关注语言艺术,巧用修辞,品味诗歌语言特点。
学生从范文中懂得了取材,掌握了写作的角度,学会了语言表达。学生的作品是在范文的肩膀上站起来的。“会写”的前提是“会读”,“会读”才有可能提升为“会写”。
又一日,观摩了老师黄隽在全市作文教学竞赛上执教的《七嘴八舌评议‘花钱抄作业’》,指导学生写论述观点的习作。老师通过教学的层层推进,在黑板上留下了这么几个词:叙事判断、提炼观点、讲述道理、举例论证。不难看出,教学的立足点是让学生掌握论述观点的层次,学会论述观点,不是只跟着老师鹦鹉学舌地去论述某一个观点。
“会写”是在老师注重文体特点教学中获得的。“会写”与“写完”虽是一字之差,它们的外在表现都是“写完”,可是内涵却有着天壤之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