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6日,赣州市唯一派往湖北采访的赣南日报全媒体记者陈地长,在湖北省随州市随县拍摄由江西捐赠而来的救援物资。杨继红 摄
编者按: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庚子新年不同寻常。面对疫情,赣南报人和白衣天使一样,怀着崇高使命和无畏精神,义无反顾地逆行而上,将最准确的第一手新闻信息报道给群众,成为“逆行者”中的一员。新闻是历史的底稿,记录是媒体的责任。今日起,赣南日报推出“我是新闻人 我是‘逆行者’”特稿,以一线记者编辑的视角,分享他们在战疫中的所见、所闻、所感。
我是“疫”线新闻兵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牵动着每个人的心。面对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广大医务人员冲锋在前,他们是最美“逆行者”。在疫情防控一线,新闻记者同样也是“逆行者”。
疫情发生后,赣南日报人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工作重要指示要求,不畏艰险、深入一线,拼命和时间赛跑,及时发布疫情权威信息,精心解读政策措施,广泛报道全市干部群众战疫事迹,为疫情防控提供有力舆论支持、激发强大精神力量。
到抗疫一线采访报道,是记者应尽的职责,也是神圣而光荣的使命。作为赣南日报时政记者,我是“疫”线新闻兵,日夜奋战在疫情防控采访报道的第一线。
1月21日,赣州市委常委会召开会议,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重要指示精神。当日下午,我就第一时间推出新闻报道《市委常委会召开会议,研究部署防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等工作》。1月23日,市委主要领导检查疫情防控等工作,我又迅速推出了有温度的微信报道《全力以赴!打赢疫情防控这场仗!赣州在行动!》,很快就超过10万阅读量。
1月24日,大年三十,我省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这意味着,全面进入“战时”状态。幸好我也不是孤军奋战。比如,市委办的同志们始终保持“战时”状态,自觉坚守岗位,积极履职尽责,全力服务市委抗击疫情各项工作。还有我的黄金搭档、赣南日报社图片编辑部主任刘凯,等等,这些领导和老师都是我的亲密战友、学习榜样。
“战时”状态,就要有“战时”的作风、“战时”的纪律、“战时”的作为。我是“疫”线新闻兵,我就应该这样做,随时待命奔赴一线。
疫情当前,舆论先行。1月25日,农历正月初一,市委主要领导专门调度全市疫情防控工作。我是在市疫情防控工作应急指挥部吃着盒饭采写新闻报道,并连夜撰写评论员文章《众志成城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硬仗》。新春第一天,本来应该好好在家陪陪父母和妻儿。母亲在家做好晚饭等着我,直到晚上10点多我都还没回去。等我忙完时,已是正月初二的凌晨三四点。这样的状态,成为我春节假期的工作常态。
2月1日一大早,我匆匆吃过早餐就前往于都县、赣县区疫情防控一线采访,中午一点多钟才回到市中心城区,草草吃过午饭,来不及休息,我又投入写稿中,当天下午就在前端新闻客户端推出了新闻报道《紧紧依靠群众 全面发动群众 全力打好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吃过晚饭,我又连夜撰写评论员文章《信心是战“疫”的长效疫苗——二论坚决打好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直到深夜两点才休息。2月28日,我一大早去安远、寻乌、会昌采访,行程600多公里,晚上8点多才吃晚饭,紧接着赶稿至深夜。这一天,我又持续工作了16个小时,这就是“疫”线新闻兵的工作节奏。妻子经常不知道我什么时候睡,也不知道我什么时候起床。我们一天说不上几句话,她只好微信提醒“注意休息”!感谢她默默的支持,让我这个新闻兵全身心投入战疫。
疫情防控的战场上,一名名新闻“战士”,毅然逆行,冲锋陷阵,传递战疫“舆论强音”。大年初一至今,我发扬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精神,跑遍了全市所有县(市、区),近60篇稿件共7万余字,成为我这名新闻兵的战疫“弹药”。
春天已然到来,疫情终将过去。键盘的敲击声,成了孩子入睡前的晚安曲。此稿完成时,已是子夜1时,新的一天又将开始……(记者 张宗兴)
2020年从头开始
2月24日,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身为赣南日报战疫一线记者的我,预约到了理发师,时隔2个月终于能去剪头发,可以告别长发“F4”的日子了。
在理发店入口处,经过测量体温和扫码登记后,我坐在等待区打量着店里。为了减少聚集和密切接触,理发店采取预约+限制流量,并且不提供洗发、烫发、染发服务,所以店里的客人并不多。这在往常也是难得一见的场面。
我的理发师是个20岁出头的小伙子,正月初五返回赣州后,他在家隔离了14天。几天前,他去为支援湖北医疗队义务理发,这几天又去一些单位社区义务理发。他说,实在闲不住了,一个月不做事,就一个月没收入,希望疫情早点结束,恢复正常。
我问,怎样的生活才是正常的?他说,就是和平常一样上班、吃饭,店里客人多,自己虽然很忙,但过得充实,下了班可以和女朋友约会。他成功在网上预约并购买到了10个口罩,已经送给了他女朋友。
口罩成了时下的抢手货,网友戏谑口罩是“硬通货”,在热词榜坚挺了那么久的“猪肉”,瞬间就败给了口罩。网购的口罩迟迟不发货,网上预约又抢不到……因为口罩的事,有的地方还发生了一些不和谐的现象。
我和我的同事也缺口罩。从年前到现在,赣南日报甚至取消了仅有的几天春节假期休刊惯例,全员待命坚守岗位,不少同事一直在防疫一线。有的深入医院采访医生和治愈患者,有的通宵达旦只为等待最新疫情消息,有的主动报名到社区卡口当志愿者。每天每人2个口罩,一个不大不小的数字。口罩不够怎么办?上级部门紧急调拨了一些口罩,九鼎赣饶、中化集团等爱心企业捐赠了一些,加之报社上下齐心解决,口罩基本得到保障。
一边是口罩紧张,另一边我差不多每天都要出门采访,所以家里的口罩都紧着我用。同事和朋友都叮嘱我,少出门,多注意防护,家里有小宝宝,要更加小心。妻子产后不久,女儿嗷嗷待哺,她们是我心中最柔软的地方。这些天,我跑遍了赣州“五区”,走了七八个县市。疫情严重时,我的心一直不安,每次出门回家,都要换衣服。
每次出门,都有一群可爱的陌生人在关心着我。不论早晚,社区卡口的志愿者都坚守在那里,兢兢业业,不惧风雨。去哪里?去采访。从哪里来?采访回来。记者要保护好自己。你们辛苦了,也要保护好自己。简简单单地对话,我却感到无比温暖。面对疫情,没有人能置身事外、当旁观者。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对抗病魔,守护美丽的家园,铭记逝去的生命,祝愿美好的未来。
最初,我父母打算回老家过年,和一大伙亲戚聚一聚,顺便庆祝我女儿满月。我和妻子最终成功说服他们,留在赣州过年,不摆满月酒,不聚集聚会。我母亲想通之后,也做起了其他亲戚的工作,成功说服一名亲戚不摆乔迁宴。
因为新冠肺炎疫情,2020年以这样的开启方式,在时空坐标系里划下了重重的一笔。如果2020年可以重启,相信人们都会选择按下重启键。可是时间无法重启,2020年也不例外。
理发师给我理好发后,发了一条朋友圈——“从头开始,明天要剪头发的请举手”。(记者 卢盛)
深夜里的坚守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破坏了迎接鼠年的喜庆气氛,也打乱了人们新春的美好生活。刚轮完夜班的我,本打算过完年后,利用春节假期好好休息,回兴国老家走走,给亲朋好友拜拜年,但还没来得及回过神来,就接到赣南日报社取消春节假期休刊的通知。面对这特殊时刻,作为一名党报新闻工作者,我没有犹豫毅然重返岗位。
年初的夜晚,天气有点寒冷,戴着口罩的我开着车,行驶在空旷的街道上,没有看见一个行人,五彩的灯光在告诉我已是新春了。
走到报社大门口,电动自动门关得严严实实,按了几声喇叭,保安才走出来,互致新年问候后告诉我,现在是非常时期,管理更加严格,按要求需要进行登记和体温检测才能进入。虽然只是一个简单的程序,但让我意识到这次疫情的严重性!
来到报社大楼编辑中心的办公室,同事们不再像以前那样“亲密”了,为了彼此的健康,大家戴着口罩,主动尽量隔开空间。
凌晨一两点,要在平时,我们正等着值班编委签版发放下班“通行证”了,然而疫情发生以来,这个时段还不断有来稿,做好的版面调整再调整已是常态。前方,冲在战疫一线的记者,发回冒着热气、反映全市抗疫情况的图文;后方,坚守战疫阵地的编辑,处理版面字字斟酌、精益求精。除了记者编辑,社长、总编辑、值班编委、值班主任都盯着赣南日报全媒体采编系统,时时关注着版面进展,指导版面稿件的安排。不管夜多深,所有人都还坚守在岗位上,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力量。
细心的读者发现,疫情发生以来,赣南日报前4个版基本就安排“众志成城 抗击疫情”一个主题,这么大的宣传规模,目标只有一个——把抗击疫情的重要消息、权威信息、感人事迹传播出去。为了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我们还精心策划了“党旗,在抗疫战场高高飘扬”“一线抗疫群英谱”“战疫一线的动人故事”“抗疫一线读标语”等专栏,讲好赣州故事,传递赣州好声音,不断提振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战疫信心。
版面定好了,编辑们接下来就要沉下心句句分析,字字校阅。“新闻图片是否与说明相符”“‘新冠肺炎疫情’还是‘新冠病毒疫情’”……特殊时期的图文把关,需要比以往多长几个心眼,打起十二分精神,容不得半点马虎。安静的办公室,只能听到唰唰写字声和嘀嗒的敲键声。等编辑完所有稿件,往往已是凌晨两三点,饿了就来碗泡面,吃完就接着干,坚守着属于我们的阵地。
病毒的无情肆虐,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哪里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为你遮风挡雨。作为一名新闻编辑,虽不能像医务人员那样奋战在抗疫最前线,但我们与他们一样是“逆行者”。春天已来,静待花开。我们将坚守在战疫后方,和大家一起迎接疫情的消散。(记者 李善财)
新媒体新兵的 一次洗礼
我是新闻战线的一名“老兵”,2020年,是我在新闻战线上的第18个年头,而在新媒体,则是刚刚入伍的“新兵”。2020年1月22日,报社岗位调整,我从要闻编辑部调到前端新闻编辑部。
1月24日,我省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大年初一,我立即从瑞金老家返回了赣州。
刚到新媒体岗位,甚至还来不及熟悉系统,就遇上这样一场宣传战,心里有点发虚,但回过神一想,传统媒体都干得好,新媒体难道会干不好吗?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相比,不就是战斗武器的升级吗?有了更好的武器难道不是更好打仗吗?这样一想,内心也安定下来。
大年初二上午,根据报社领导的调度,我们部门用学习强国开了一场视频会议,全体编辑立即结束休假,立即投入战斗。如何在这次重大战役中充分发挥好赣南新闻第一客户端的作用,针对实际情况,我们作出了多做H5、海报,多策划出精品,用好全报社人力资源的报道策略,同时根据部门每个人的特长特点,进行了常规工作外的突击任务分工。
步调一致、分工合作、日夜奋战,让前端新闻客户端在这次战役中出新出彩。截至2月23日中午12时,前端新闻客户端共刊发稿件1821条,其中阅读量超过10万的作品有8篇;H5作品致敬系列之白衣战士阅读量达到了44.8万,取得了客户端成立以来的最好成绩。此外还有10篇文章入选学习强国,33条稿件被市委宣传部在全市范围内推送。
作为新媒体的一员新兵,全身心投入到这场重大战役中,有感动、有酸楚、有辛苦、有协作,但更多的是收获。
感动的是,30多天的一线新闻采编工作,直接感受过李媛媛、欧阳松茂、吴燕平等医护人员与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的逆行风采;见证过蒋金波、郭冬生、王均华等一大批基层干部不忘初心、守土尽责抗击疫情的故事;看到了广大志愿者变身“送餐员”“代购员”“灌气员”,成为疫情防控的坚实后盾;记录了党和政府一声令下,广大人民群众自觉隔离居家守护的“赣州十二时辰”。这些感动温暖着心灵,激励着自己更好地为这个社会多作些贡献。
酸楚的是,疫情期间,除了积极抓好战疫宣传报道,还要抓好内部防控。正月初七、初八、十五、十六刚好我轮值日报编委晚班,同时还作为志愿者参与卡点值守。为了搞好内部防控,从大年初七上完晚班后,就自觉和孩子、父母隔离,将近20天只能在视频中和孩子见面。这些酸楚触碰着内心的柔软,让自己更加珍惜家庭的温情。
辛苦的是,疫情期间,做各种策划、刊发上级有关部门指令、本地记者采访的稿件,平均每天刊发的稿件七八十条,每条稿件从接收、编辑、审核到上稿,基本每天从早上6点开始,到晚上12点结束,每天18个小时不是在看电脑,就是在盯手机屏。这种辛苦包含着自觉的担当,将会是我职业生命再出发的宝贵财富。
协作的是,疫情期间,编辑部6名小伙伴在完成好每天值班编辑任务的同时,每个人都是超负荷地工作,积极参与策划,发挥各自特长共同完成爆款产品,有争论、有批评、有汗水、也有泪水。此外这次宣传也和其他各个部门有广泛的合作,全媒体作战思路更加清晰。这种协作很好地让我度过了新岗位的磨合期,为未来工作积蓄了强大的正能量。
这场战役,思想得到净化、业务得到提升、团队得到了锻炼,更重要的是收获了战胜一切困难的信心,是我作为新媒体新兵的一次洗礼。(记者 刘效江)
[责任编辑: 肖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