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上午,会昌县中村乡洋光村85岁的郑兆林起了个大早。屋外飘着雨,郑兆林撑起雨伞毅然决定出门,赶着步子从家中走到设置在圩上的银行营业点。当银行工作人员接到老人一万零六百元的取款业务时,关切地询问他款项用途。“村子里的老人日常开销都比较小,我们担心老人上当受骗,他告诉我取钱是为了给疫情防控捐款,我特别感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抗美援朝老兵、老党员郑兆林
从银行出来,郑兆林直接来到中村乡政府,将一万零六百元捐款交到乡党建办干部吴丽芳手中。“1956年3月1日,在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的朝鲜大地上,党组织接受了我,如今国家有难,我想捐些钱表达我的心意。”郑兆林说。看着眼前朴实真诚的老人,接过沉甸甸的现金,吴丽芳内心涌起震撼,并第一时间将此情况反馈给了乡领导。感念老人为国纾难的赤诚,考虑到老人勤俭节约攒下的钱,乡政府决定留下捐款零头六百元,将一万元退回给了郑兆林。
乡政府干部退还老人1万元捐款
平时省吃俭用 捐款“一掷万金”
郑兆林和妻子居住的两层土坯房是70年代一家人烧窑制砖、肩扛手挑盖起来的;80年代,大儿子考上大学,郑兆林和妻子养猪、挑木头供其读书;90年代,郑兆林从周田粮管所退休在家,开始热心村里事务。
郑兆林夫妻俩居住的土坯房
如今,儿女们都已长大,大儿子在赣州市安家后想接郑兆林夫妇一起生活,却被老两口婉言拒绝。家中房子虽有些老旧,重新修缮一番依然安居无忧,家门口种着一年四季不间断的蔬菜,孩子们也都已经成家立业。日子越过越红火,郑兆林和妻子却依旧节省。“战争年代比现在苦多了,土坯房修缮下,冬暖夏凉的也挺好,虽然现在过上了好日子,但是我们不能忘本,钱要花在该花的地方。”郑兆林说。
2016年,中村乡教育基金会成立时,向社会发动了募捐工作,郑兆林和儿子二话不说,当即捐献了一万元钱。经常看电视的郑兆林了解到了目前疫情,也被许多捐款捐物的事迹所感动,看到乡里发出的抗击疫情捐款倡议,他没有半分犹豫,决定取钱捐款。“我有退休工资和优抚金,每个月孩子们还会给我们生活费,乡里逢年过节还会走访慰问我。虽然和老伴身体都不算好,但看病有医保,钱都够花。现在是国家有难八方支援,党中央也号召了,我就想尽点力。”郑兆林说。
郑兆林老人虽然已经85岁,依旧精神矍铄、思维敏捷,浑身上下透着军人的精气神。“1952年,我响应国家号召,自愿入伍,从穿上军装的那一刻起,我就永远是祖国的战士。”谈及自己的从军经历,老人眼底有光,滔滔不绝。1953年,19岁的郑兆林搭上了赴朝作战的火车,出丹东过鸭绿江,躲避瓦解了无数次敌人的轰炸、特务的破坏,曾以为此行多半是有去无回,未曾想众多的战友战死异乡,自己却幸运地活着回来了。1957年复员回乡的郑兆林先后在村里工作了14个年头,当过村干部、民兵连长、大队书记,而后在乡镇粮管所工作到退休。他说,是共产党给了他全新的生命和安定的生活。
“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年老的郑兆林将入党誓词背的滚瓜烂熟。提及1956年他在朝鲜大地上入党的经历,老人热泪盈眶。“顺利通过党组织的考验让我倍感光荣,入党让我的青春闪光。”原来,在收到郑兆林的入党申请后,党组织对表现优异的郑兆林还特别出了道题。当时作为通讯兵的郑兆林在距离部队五十里外的区域执勤时,营长一个电话要求郑兆林四小时内返回营部,一路冲锋的郑兆林提早返回。回来后,营长又让他背诵一段《党章》节选,得益于平时的认真学习,他一字不差的背了出来,最终顺利加入党组织。
青春不在,誓言永恒。作为一名拥有64年党龄的老党员,郑兆林从未无故缺席过任何一次党员会议,每逢开会都早早地等候在开会地点。他还经常通过电视广播、报刊书籍学习最新的理论和时政知识,如数家珍。2019年10月份,在乡里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乡党委邀请85岁的郑兆林给全乡党员上了一堂精彩的党课,讲述了自己的入党初心,激励了全乡党员。
老党员郑兆林主题教育期间给全乡党员上初心党课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在与年轻党员、学生们交流时,郑兆林总是情不自禁哼唱起这首志愿军军歌。歌声带着人们回到远去的年代,也提醒人们珍惜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国家有难,身为一名老党员,我有责任有义务去回报祖国、报答党恩。”郑兆林的捐款恰恰印证着他的如磐初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