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会昌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38|回复: 0

客家话中保留的古代汉语 你知道多少呢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8-10 08:22: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客家文化源远流长。客家先祖在千百年前远离了中原故土,其风俗文化却一直保留着中原故土的淳朴深厚,客家语言也长久地保留着古汉语的某些特色。在今天的赣南客家话中保存着大量与古汉语音和义相同的成分,就是明证。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在《敕勒歌》这首流传了一千多年的民歌里,出现了两个“野”字。它的古音读yǎ而不读yě,这跟赣南客家人现在对“野”的读音相同。

唐诗中很多这样的例子。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首句“石径斜”的“斜”古音读xiá,而不读xié,与二、四句末的“家”、“花”押韵,正好与现在客家人“斜”的读音一致,杜甫的《禹庙》:“禹庙空山里,秋风落日斜。荒庭垂橘柚,古屋画龙蛇。云气生虚壁,江声走白沙。早知乘四载,疏凿挖三巴。”诗中“落日斜”的“斜”也读xiá而不读xié,而“画龙蛇”的“蛇”读sa而不读shé,与赣南客家人“蛇”字的读音相同。

白居易《长恨歌》中“承欢侍晏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夜”读yà而不读yè,客家人也读“夜”音为yà。

宋词大家苏轼《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车”不读chē读cā,而客家人叫车子作cā zi。

“腻”是形声字,形旁为“月”,即“肉”,表其字义与肉食品有关。“贰”为声旁,古音读nì,数字“1、2、3”为“yī、nì、sān”。客家人关于“贰”的读音,与古汉语是相同的。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木兰诗》),“爷”指父亲。如今普通话中多指祖父,而客家话的“爷”是指父亲。

“走”古汉语是“跑”的意思。“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即“扁鹊望见蔡桓公转身就跑”,普通话则单指区别于“跑”的步行。而客家人说“他很会走”,即“他跑得很快”。“打飞走”,即“飞快地跑”。

“斫”古汉语中常用。“斫轮老手”、“斫方为圆”、“斫雕为朴”等,是出自《庄子》、《史记》等典籍的常用成语,如今在普通话口语中已不用了,但在客家话中仍是常用词,“斫柴”,“用斧头斫”,客家人常常这样说。

在一些使用频率非常高的日常用语中也很容易找到例证。赣南客家人把“穿衣”叫“着衫”,“吃饭”叫“食饭”,“回家”叫“归”。“食”、“归”、“着”、“衫”等在古汉语是日常用词,普通话只把它们保留在书面语,而在口语中则已改用别的词了。

总之,客家这一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民系,虽经千百年时空变异,逐渐改变着使用的语言,但仍有一部分古汉语的音和义顽强地保留在其语言之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