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农业生产效率的大幅提高,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富余劳动力,其中一部分选择了外出创业或进城务工,而那些年纪偏大、不懂技术的劳动力,往往在进厂务工与留守农村之间徘徊。近日,笔者走进石城县乡村,一探农村富余劳动力的生存状态及转型历程。
农村劳力余而不富
近日,笔者来到石城县琴江镇古樟村农民温根秀的家中。她家有3亩多地,种了1亩白莲,其余的种了水稻,水稻田用了不到3天时间就全部完成插秧,目前只需要加强后期田间管理。农闲时的温根秀坐在院子里,和记者聊了起来。她告诉记者:“花了几千元买了一台‘铁牛’,耕地时间大大减少了,现在农田里只需要撒除草剂、喷农药,后期管理比较轻松,闲下来的时间也很多。农闲时我就在家休息、带孩子,丈夫外出做水泥工。”
对于为什么不在农闲时间去务工,温根秀显得很无奈,她说:“自己不懂得什么生产技术,加上企业离自己的家里太远,来回的交通费用太高,出去务工反而不划算,还不如待在家。”在石城县,像温根秀这样在农闲时闲在家里的农民不在少数。
然而,一些乡村也出现了劳动力不足的现象。笔者在高田镇湖坑村了解到,这里有许多种烟大户,每当采烟、收烟、分烟的时候就出现人力不足,种烟大户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湖坑村农民周日勋今年种了18亩烟叶,当前正是采烟、扎烟的时候,但由于找不到足够的人手,他们家男女老少全体上阵。周日勋无奈地说:“村里许多年轻人都外出务工了,找不到合适的人手干活,即使有劳动力,一时也联系不上。现在全家人有时要干到深夜才能完工,累得够呛。”
华丽转身富而不余
如何有效实现富余劳动力与人手紧缺的工作岗位无缝对接呢?
家住石城县丰山乡河田村的张灵秀是较早“吃螃蟹”的人。她组织了6名农田较少、闲余时间较多的农村妇女成立了“帮工队”,长期帮助有需要的农民锄田埂、起烟垄、喷农药、扎青烟、清级扎把、收割水稻。“只要谁有需要,一个电话我们就组团过去帮忙,每人最高日工资有200多元,一年下来,我们的队员少的也有1万多元的劳务收入,同时自己家里的农活也不会耽误。”张灵秀对自己组织的“帮工队”颇感满意,她说:“如果遇到种养大户需要帮忙时,我们还会组织更多的人手上门帮忙。”
组织劳动力上门服务是一种尝试,而把工作送上门又是另一种有效地探索。金太阳鞋业加工厂直接把加工点搬到了石城县小松镇小松村社区里。加工点长期有20多名农民上班,他们农忙时在家干农活,农闲时就到加工点做工。小松村农民温宗亮有2亩土地,种了一季水稻,农闲时就到金太阳鞋业加工点做工。“加工点离家很近,而且做工是按计件拿工资,有时间多做多得,没时间少做少得,一个月下来可以拿到1500元以上的工资。”
笔者在屏山镇屏山村村民陈小英的家里看到,一堆堆南金纸摆在家里,她一有时间就坐下来将薄锡刷在南金纸上。她向笔者介绍,她一般隔段时间就到屏山分点领取南金纸,刷好后将南金纸交回,按刷好的数量计工资,如果认真刷的话一个月可以拿到1000多元工资。据了解,这种分散加工的作坊模式让许多农户足不出户就可以在家上班拿工资。
破茧成蝶锲而不舍
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石城县小松镇党委书记黄勇鹏颇有心得,他认为,要以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为契机,借力发展农家乐、乡村旅游、物流运输等第三产业,延长产业梯度,增加就业岗位,同时还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把电子、服装、玩具、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引进中心村、社区、圩镇,把企业办到农民家门口,让农民在家门口就业。黄勇鹏建议,要解除土地对农民的束缚,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培育土地市场,激活农民的土地经营权、发展权、利益分配权,使劳动力转移更具自主性和灵活性。
石城县劳动就业局干部赖某告诉笔者,农民要真正破茧成蝶,职业技能培训是重要保障。当前石城县正依托县、乡(镇)、村三级培训网络,开展针车、电子等实用技能及农机操作、科学种养等农业技能培训,引导富余劳动力合理转移,让一部分农民发展成种养农场主,让另一部分农民洗脚上岸,进厂务工,转型成职业工人。
石城县琴江镇古樟村农民邱冬英希望企业减少流水线工作,多些计件工作,给农民更大的工作自由度,让农民既能上班又能照顾家庭;健全岗位信息发布渠道,使农民能及时找到合适的工作。(邱有平 温城 黄嘉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