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会昌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764|回复: 0

会昌县地质 地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2-29 20:47: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地质

  会昌县境内地质属新华夏系第二隆起带上的一个次级构造。地层有前寒武与寒武系、白垩系、侏罗系、第四系、石炭系、泥盆系、二迭系,岩浆岩和混合岩,以前寒武—寒武与寒武系为多,岩浆岩次之。

  前寒武—寒武与寒武系 主要分布在筠门岭、洞头、高排、中村、永隆、站塘、富城、右水、麻州、晓龙等乡镇。面积1269.09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46.62%。

  白垩系 主要分布在县城盆地、庄口、庄埠、小密、西江等乡镇。面积327.75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12.04%。

  侏罗系 主要分布在小密、筠门岭、周田、清溪等乡镇的小块地区。面积78.94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2.90%。

  第四系 主要分布在县城至麻州、周田镇下营和西江镇等地。面积40.29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1.48%。

  石炭系 主要分布在西江、小密、白鹅、庄口等乡镇。面积32.67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1.2%。

  泥盆系 主要分布在白鹅、庄口、庄埠、西江、小密等乡镇。面积12.25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0.45%。

  二迭系 零星分布在西江、小密、庄口等乡镇。面积10.34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0.38%。

  岩浆岩 主要分布在筠门岭、清溪、周田、右水、洞头、中村、永隆、富城、文武坝、高排、珠兰、白鹅等乡镇。面积950.85平方千米,点开全县总面积34.93%。

  混合岩 分布在前寒武—寒武及寒武系地质的乡镇中。

  二、地貌

  会昌县四面环山,中部狭长,自东南向西北倾斜。南岭余脉横亘西南,主峰盘古嶂1184米,是赣粤分界的天然屏障。武夷山余脉逶迤东部和东南部,主峰洋石岽海拔1107.8米,是赣闽天然分界岭。东部和西南部地势较高,低山环绕,峰峦重叠。北部和西北部地势较低,丘陵起伏,坡岗连绵。县境山区占全县面积25%,丘陵占69.7%,盆地占5.3%。其主要地貌为剥蚀构造丘陵和侵蚀构造山地两大类。

  (一)剥蚀构造丘陵地貌 按高程和形状可分为低丘、中丘、高丘三类。

  低丘 海拔高程小于200米,相对高程40~100米,坡度15°~20°,呈小块或不规则而狭长条带状盆地。面积144.23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5.3%。主要分布在周田、右水、麻州、文武坝、庄口、庄埠、白鹅、西江等乡镇。

  中丘 海拔高程200~300米,相对高程100米,坡度20°~30°,呈狭长火炬形分布。面积528.5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19.4%。主要分布在筠门岭、周田、站塘、右水、麻州、文武坝、珠兰、庄口、庄埠、白鹅、小密、西江等乡镇。

  高丘 海拔高程300~500米,相对高程100~200米,坡度30°~40°,呈北西—南东展布。面积1368.8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50.3%。主要分布在中丘东西两侧的筠门岭、周田、中村、站塘、永隆、富城、右水、高排、麻州、文武坝、珠兰、庄口、庄埠、白鹅、小密、西江等乡镇。

  (二)侵蚀构造山地 县境内只有低山地貌,分布在县南的东西两侧,呈北北东~南南西走向展布。海拔高程500~800米,相对高程200~300米,坡度35°~45°。面积680.65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25%。800~1000米以上的山峰多分布于东、西两侧的低山地区。岩性多为花岗岩、变质砂岩及板岩、混合岩等岩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