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凤凰网消息:本报记者郭宏鹏黄辉本报通讯员黄新明
“恭谦礼让、静心自醒、耕读传家、立身守责、积善成德、敬业诚信、正己正心、崇先报本”……昔日客家族谱的这些家规家训,如今变成了门匾挂在江西省赣州监狱各监区的大门上方,时刻唤醒服刑人员人性回归、改过自新。今年以来,赣州监狱充分利用地缘、亲缘优势,把客家文化融入教育改造之中,努力构建服刑人员的精神家园。
赣南是客家的摇篮,也是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赣州市总人口中有90%以上都是客家人。在赣州监狱服刑的人员当中,客家人也占到90%以上。针对这一实际,赣州监狱将客家文化引入监区,突出地域和文化特色,对服刑人员进行教育和感化。
在监狱建设中,赣州监狱根据建筑物的功能和监区特点,分别用客家文化中的俗语对各楼栋和道路命名,将监狱内的5条主干道分别命名为明法路、正身路、正己路、自立路和自强路,而会见楼则称作亲情楼,教学楼称为致慧楼,入监监区命名为静心楼。
“以入监监区为例,院内建了一眼静心泉,新来的服刑人员都要面向静心泉举行入监仪式,寓为静心悔过、洗心革面。”赣州监狱副监狱长温昕宇告诉《法制日报》记者。监狱还建起了澄心桥、悟心亭和爱心岛,当服刑人员刑满出监的时候,都要来到这里用小鱼放生,寓为重新获得新生。
记者在赣州监狱采访时发现,各监区通往会见中心的道路上必经一处“孝心园”,里面立着24尊孝文化雕塑,雕塑人物中上自帝王高官,下至黎民百姓,都是孝道的典范。“会见亲属前通过孝的教育让服刑人员感受伦理亲情,从而帮助他们早日改过自新。”温昕宇表示。
来自赣州市信丰县的服刑人员刘某,2011年入监以来,每月亲人探监会见,他都以购买生活用品为由,要求父母存款500元以上。自监狱引入客家文化后,刘某看到“孝心园”里的一个个孝道经典故事,感觉十分惭愧,从此以后再也不向父母提钱的事,即使通过自己劳动赚来的零花钱,也尽量节省着用。
“自己本来该是承担责任的时候,现在却成了父母的负担,如果再向家里要钱要物,实在对不起他们。”交谈中,刘某红着眼圈告诉记者,现在每天一有空,他都会仔细翻阅监狱民警编写的《客家文化与客家精神》读本,“在客家文化中,我慢慢找回了自己的精神家园。”
“人管人,气死人;文化管人,管住魂。”赣州监狱监狱长赖德毅告诉记者,如今赣州监狱已在实践中提炼出了“荣誉、责任、团队”的监狱核心价值观和“严、信、爱、快”的监狱精神,并以弘扬苏区精神为主题,打造出明法崇德、立己立人的文化氛围,构建起明礼诚信、正己正心的改造文化理念。
“赣州监狱的建设智能化程度高、文化含量高、科技程度高,是监狱中的一流代表。”今年6月,江西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舒晓琴在考察赣州监狱时对监区建设表示赞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