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相亲”是目前社会中最高频的一个语词,它的基本含义是“物质条件为绝对门槛、是否有感觉则可以有妥协”。这个词让人觉得不爽,但却成为社会流行规则。就像城市“剩女”这个词,它的真实含义并不是真的没人要,而是她没有找到物质和能力上足够“俘获”她的男人。对于女人来说,她会嗔怪自己的交际圈不够宽阔,于是“相亲”变成了一种类似于“社会搜寻”,高效努力甚至完全势利的“社会搜寻”。
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红烧肉女”事件,本质也是一种“社会搜寻”。最低级的“社会搜寻”是一群大爷大娘在公园里面互相交流至今还未有对象的儿女信息,很低的成本,很闲的时间。如果一耳朵听见有收入不错的、有房的,就要凑着“相”一次。而最高的“社会搜寻”就是“红烧肉女”,她们会花大价钱去长江商学院这类的总裁云集的地方,来发现心仪的目标。唯一不同的是,这些总裁一般年纪都较大,会有家眷。如果婚姻已经破裂,那就是颗老钻石,急于上手;如果婚姻还维持着,有困难也要上,就需要将它弄破裂。
有趣的是,在中国漫长的婚姻史上,大部分“社会搜寻”都是由父母主导的。父母们一般都很功利地思考,比如门当户对,即努力让“甲男配上甲女”、“乙男配上乙女”、“丙男配上丙女”。最常见的模式是,未婚男孩父母搜寻到潜在儿媳妇(最极端的形式是指腹为婚),他们会找媒人来说合,从技术手段上避免了直接见面相亲谈判的尴尬。如果喊话后,女孩父母不反对,那么男孩父母就开始测生辰八字、彩礼、聘礼、婚礼等一系列工作。男方会出礼金大头,女方父母也会给一些嫁妆,最终男女结婚是以婚宴示众的方式来确定。
所以我们看到,涉及到谈婚论嫁的“中国式相亲”是非常有历史渊源的,它几乎就是中国人的传统。如果有人说,“中国式相亲”没有爱情,很赤裸变味。那么这个指责肯定不是来自传统,那么它来自哪里呢?
爱情能独立地获得一种社会承认,是出现于俾斯麦创造最早的福利社会之后,此前仅仅出现在大量的文学和少数孤案里面。现在全世界公认北欧地区的人谈恋爱是根本不考虑家庭、出身、收入、地位的。北欧是世界上福利最丰厚的社会,这些国家对富人征收巨额税收,将CEO的工资拉至跟清洁工差不多的水平,所以姑娘们和她们的妈妈不需要再打听小伙子收入多少、有没有房。北欧是恋爱次数、婚姻次数和性伙伴人数最多的地方,他们的确看重感觉,而不是物质,但是他们单次婚姻的短命程度也是非常醒目的。
事实上,福利社会国家的离婚率总体上比没太多福利国家高很多。举一个简单例子,非福利国家的女人很不情愿成为单亲母亲,因为她知道,她怀上一个抽身而去男人的骨肉之后,社会是不管她们娘俩的死活。但是福利国家则不是这样,她会得到很高的补助,甚至超过有个男人的收入。也就是说,当国家缓解了物质压力的时候,男人女人的确可以随着性子来谈恋爱。谈谈,然后散散,然后再谈,也许爱情像化学物质一样不断发生然后消散,然后再发生。
1940年代西方社会开始福利国家转向,诞生了各种女权、性和婚姻革命。这种有福利支撑的爱情观开始席卷全球,甚至变成某种“都市神话”。所谓神话,就是每个人在幼小的时候都听过,或者接纳过,但是在成人阶段都抛弃掉,甚至用非常刻薄的话语来对待它,就像《非诚勿扰》相亲节目里面各种刺耳的“拜金女言论”。
婚姻的长久性其实同物质压力是相关的。如果一个家庭早早就消除了物质压力,什么都有,什么都不缺,就一定存在福利国家的短命现象,家庭非常容易消散。但是如果物质压力太大,比如男人的工资很微薄,很难买得上房,那么就存在令中国男人感到难堪的“中国式相亲”:女人提出要价,男人则不敢多语,或者火冒三丈,大骂社会太过现实。家庭难以建立。
“中国式相亲”问题最终必然引导为如何形成有意义的“社会搜寻”?这种社会搜寻最终能带来比较稳定和满足的婚姻关系?一个经济高速增长、但缺乏有效调节的社会;一个完全依靠个人在丛林里面苦斗,而没有任何福利慰藉的社会,跟福利过度泛滥的社会一样,都是非常极端的社会。福利社会引发的是滥情和套利,无福利社会引发的是绝情和冷漠。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应该建立一种适度福利的社会,缓解物质社会带来的无孔不入的压力,以及在压力下人心的惶恐。
本站转载自21世纪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