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伟明
前几天,伦敦奥运会上,16岁的中国选手叶诗文以打破世界纪录的成绩夺得女子400米个人混合泳金牌。每逢赛事,冠军总是最受关注的,叶诗文这样的“黑马”冠军,当然更要被媒体聚焦了。
然而,看新闻报道,某记者问出的一句话,却让人感到很不爽。
且摘录《中国青年报》7月30日11版《世界泳坛正在崛起中国力量》一稿的一段话:16岁的叶诗文游泳技能世界一流,但她显然没有接受过任何与媒体交流的培训。在新闻发布会上,无论记者提出怎样的问题试图了解这个看起来非常单纯的女孩,她的回答总是只有一句话,“很激动、很兴奋、训练很苦”。媒体与叶诗文的交流显然存在明显障碍,以至于有记者最终提出了一个听起来并不友好的问题,“你是只会训练、比赛和拿牌的机器人吗?”
有感于此,这篇报道最后提出:“中国竞技体育的成绩正越来越受世界瞩目,但如果运动机器人成为中国运动员的代名词,那么优异的成绩究竟会是中国竞技体育的荣耀还是讽刺?”
我对体育完全外行,对叶诗文其人也毫无了解(尽管她现在是世界冠军了),但从这段报道看来,叶诗文表现的只不过是不善辞令、少言寡语而已,和所谓的“运动机器人”根本扯不上关系。对于问出这句话的记者,不管他出于什么目的,不管他用的是什么语气,不管他是哪国人士,我只有一种感觉:反感。
至于该报道最后的“点睛”之笔,我则认为:多余——不就是运动员不善于和记者或公众打交道嘛,犯得着上升到这个高度吗?
或许,很多人认为,作为世界冠军,应当有良好的口才,这才不损运动员的光辉形象,同时也无损大国形象。可是,同志哥,人家小叶只是游泳冠军,又不是其他行业的公众人物,一年下来抛头露面的机会屈指可数,嘴巴上的功夫真有那么重要吗?
对运动员来说,我们看重的,主要是他在专业上的技艺造诣。至于交流表达方面,能够口若悬河、妙语连珠,那当然再好不过了;如果没这个本领,则少言寡语也无妨,只要他能够尊重他人,不爆粗口就行了。在这个报道中,我看不出叶诗文有什么很不妥的地方,倒是动不动把人家比喻成“机器人”的记者,看起来更缺乏教养,更丢人。
话说开去,不仅运动员身上允许有不善辞令的缺陷,其他专业人士也可以不善辞令(除非其职业对口才有特殊要求);各类专业人士不仅可以有不善辞令的缺陷,还可以有其他五花八门的缺点(当然,这些“缺点”的前提是不损害他人利益)。而且,对于专业水平越高的人,我们越要宽容他的其他不足之处。
事实上,我们也知道,很多在专业领域属于绝顶高手的人物,在另一些方面,则可能表现平庸甚至显得低能。爱因斯坦算是不得了的大人物了,可是,据说他小时候根本谈不上聪慧,甚至木讷呆笨,动作迟缓,到了3岁还不大会说话,而且怕羞,很少与同龄的孩子玩耍。即使他成了伟大的科学家,在生活上也闹过不少“笑话”,有个故事说他有一次回家时竟然想不起来自己住在什么地方,只好打电话咨询……
至于少言寡语的名人,更是不计其数。很多年前,我刚到赣州时,就听文学界人士说过,本地一名曾经在国内产生重要影响的作家,为人十分沉默寡言,人家去他家里做客,他也不主动开口说一句话。可这个所谓的缺憾,根本不影响这些少言寡语者的专业成就,相反,倒有可能是他们获得事业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正是因为他没时间琢磨口头上的功夫,才得以把精力花在专业上呢。
你看,名人的很多缺点,其实并不算个事,不但不影响名人在大家心目中的形象,反而从另一个角度让人觉得名人也是人,也有不如我们的时候,也是可以亲近的,甚至是可以追赶的。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怎么可能个个都活泼开朗、能言会道?正是因为每个人的性格不一,特长各异,这世界才会如此多姿多彩呀。所在,我们还是要多看人家的专长,至于性格上,则尽量多些宽容吧,对名人如此,对凡人也可以如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