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会昌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884|回复: 0

会昌洞头畲族村的变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0-19 09:02: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记者杨桂兰   

    听说会昌有个畲族村,早就心向往之。山路十八弯,走了50多公里的山路,记者一行便来到了畲族村。

    畲族村党支部书记蓝彩胜热情地陪着我们从村头走到村尾,一个时代气息浓郁的村落呈现于眼前:红砖房整齐有序,平整的道路绕着整个村落,休闲广场的树荫上知了在叽叽喳喳,敬老院里的老人洗着菜哼着曲,不远处的学校里传来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

    洞头乡畲族村地处武夷山脉南端,平均海拔高度550米,距福建不足5公里,共有19个自然村庄,14个村民小组,土地总面积21.6平方公里,是洞头乡政府所在地,全村95%以上是少数民族——畲族。

    在该村,畲族一些传统的风俗习惯正渐渐消失,如今已难找到一件畲族服饰,更看不到“对歌恋爱”、农具嫁妆习俗,几乎听不到畲族人民唱山歌的声音,很多的村民甚至不会讲也听不懂本民族的语言。

    蓝彩胜介绍,历史上,畲族先民一直以赶山烧畲、游耕狩猎生活为主导,历来都是居住在远离城镇中心的山上,交通很不方便,因此相对比较闭塞。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畲族人民加强了同外界的联系和交流,在外围文化的冲击之下,畲民的文化习俗也悄然发生变化,自身的文化特征曾经一度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同时流失。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该村村民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传承和保护意识越来越强,组建起了失传多年的畲族特色舞狮队——“摆字龙灯”,并在该县首届农民艺术文化节上获得了二等奖。此外,该乡党委、政府为了保护和抢救畲族文化,建设了洞头畲族民俗文化陈列馆,帮助他们收集一些畲族文物,并由政府出资仿制一些畲族服饰予以保存,在传统的重大节日,组织畲民在公开场合表演。此外,当地畲民也开始自发地举办一些保护、复兴民族文化习俗活动,比如加强畲族古建筑的维护,对蓝氏宗祠进行修整等。

    如何使畲族文化的保护与经济建设同步,在归程的路上,记者和该乡党委副书记刘志福进行了一番探讨。刘志福说,在历史长河中,畲民形成了反映本民族特色的生活习俗。现在,虽然这些体现古朴遗风的风俗习惯逐渐受到其他文化的冲击、融合,但由于村民们自发的保护和当地党委、政府的重视,使得他们在精神上仍保留着自己民族的精髓。

    过去的五年,洞头乡实现了经济实力的较大提升,财政收入增长了87.7%,农民纯收入增长了90.4%。对未来五年的发展,刘志福说,我们的目标是,要利用好洞头乡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通过政府扶持,政策引导,养殖大户带动,大力发展以高山雪莲果、毛竹、生猪和黑山羊为主导的特色生态农业和养殖业,通过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洞头乡经济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