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会昌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40|回复: 0

我市“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活动推动基层党组织建设综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8-28 09:09: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罗旭炜 朱建华 记者张鑫敏   

    章贡区水南镇长塘村党总支、解放街道新赣南路社区党总支、赣州德盛装饰工程有限公司党支部等基层党组织建立起互助体系;崇义县乐洞乡20多名养猪大户前往信丰“取经”;寻乌县罗珊乡贵妃果业合作社在党员创业孵化基地举办果业技能专题知识讲座……

    细数往事,全市“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以下简称“三送”)工作组和各级基层党组织用一面面鲜红的党旗,一枚枚闪亮的党徽,描绘着红色赣州最美的图景。

    ●夯实基础 强化堡垒——党的工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

    基层党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我市始终把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作为“三送”活动中打基础、管长远的重要任务。

    为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我市在“三送”活动中,注重把善于抓党建的干部下派到党组织较为薄弱村,把政法机关干部下派到社会治安较乱村,把经济部门干部下派到经济薄弱村,把涉农部门干部下派到特色产业村,强化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不断创新党组织设置方式,扩大基层党组织覆盖面。在以地域、单位为主设置基层党组织的基础上,以村和产业基地为单元,成立农村老年人协会和党组织,创设一批产业型、服务型、功能型特色党组织,做到凡是有党员的地方就有党的组织,凡是有党组织的地方就有党的工作和活动。

    配好班子,筑强堡垒。我市把进一步调整和配备好县、乡级班子作为“三送”活动中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首要任务来抓。组织、引导“三送”干部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研究出台扶持农业农村发展、改善基层工作条件等拴心留人的政策,让基层干部有干头、有奔头,扎根基层、安心工作。在今年换届中,选拔了一批综合素质较高、基层工作经验丰富、善于处理复杂问题、善于做群众工作、能凝聚各方一起共事的干部,选优配强乡镇领导班子,使基层党组织真正成为新时期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坚强堡垒。据统计,这次换届提拔的县处级副职后备干部中,“三送”下派干部占34.8%;提拔的党员县处级副职后备干部中有乡镇党政正职任职经历的占73.6%。

    ●完善机制 壮大队伍——党的执政基础得到进一步巩固

    加强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始终是基层党建的一大课题。我市在“三送”活动中,精心组织实施“三培两带两服务工程”“堡垒工程”“带头人工程”“先锋工程”和“暖心工程”,全面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各地驻村工作组创新机制,盘活资源,不“大包大揽”,不越俎代庖,不强迫命令,积极探索加强乡村,特别是后进村(居)基层组织建设的措施、方法,把村(居)干部推向一线,让他们带着群众干、做给群众看,在实践中接受锻炼、增长才干。同时,通过完善监督考评、“两委”任期目标责任等机制,将问题处理、任务建设细化分解,明确工作要求和完成时限,以“点将”的形式确定具体责任人,并张榜公示,向群众公开承诺,接受群众监督,实现将基层组织建设做实、做出成效的目标。

    在“三送”干部的影响下,许多农民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党员干部干事创业激情高涨。目前全市确定了3504名30岁以下、高中文化以上、有一定致富技能、志愿加入党组织的成员为“一村一名入党积极分子”重点培养对象,并选送到市、县进行培训,切实解决农村党员年龄老化、能力弱化的问题。针对部分基层党员因病、年纪大、遭灾等致贫的问题,帮助当地建立起关爱困难党员“一卡通”制度,从就业培训、创业贴息贷款、子女就读入学、医疗住院等18个方面实行优惠,帮助困难党员解决生产生活上的实际困难,解决部分农村党员归属感和荣誉感不强的问题。结合班子换届工作,从乡镇事业单位干部、村党支书和大学生村干部中,选拔一批优秀人才充实到公务员队伍,并择优选配87名干部充实到乡镇领导班子中,换届后的乡镇班子活力迸发。

    ●与民贴心 改善民生——党的凝聚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自“三送”活动开展以来,全市广大基层党组织和“三送”干部把基层需要和群众需求作为承诺服务重点,通过公开承诺、扎实践诺、群众评诺,全面实行承诺制,激发党员干部带领群众共创幸福生活、共建美好家园的热情和干劲。

    “一名党员一面红旗,一个支部一座堡垒。”2万多名党员干部下到基层后,以建立基层联系点、挂村包户为基点,从解决群众出行难、喝水难、就业难、看病难、子女入学难等紧要问题入手,有效构建起常态化深入基层联系群众机制。他们积极协助当地党组织和政府部门大力推进“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和首问负责、限时办结、责任追究等制度,并把践诺情况作为考核评价“三送”干部的重要依据,纳入绩效考核体系。

    会昌县周田镇司背村过去一直以水稻种植为主,单一的农业产业极大地制约了当地经济发展。不久前,“三送”干部通过深入调研,根据司背村土质多为沙土这一特点,从外地引入一种名叫“石参”的药材,鼓励、扶持村民种植。因这种药材好管理、产量高,且价钱好,村民种植热情异常高涨。“‘三送’干部特别有能耐,帮助我们解决了很多难题!当前,我非常有信心把我们家3亩药材种植好!”村民郑万里高兴地说。

    透过一桩桩好事,揣怀一分分真情,南赣大地干群、党群之间感情迅速升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