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会昌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782|回复: 1

最详细的揭秘人这一辈子要花多少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8-8 11:30: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zhangwenfeng 于 2011-8-8 11:35 编辑

(0 Bytes, 下载次数: 14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8 11:35:35 | 显示全部楼层


  3~6岁:幼儿期费用至少8万元

  再看看3~6岁这一幼儿阶段。

  第一块也是最主要的费用当然是幼儿园的教育费用支出。现在一般中产家庭都会给孩子选择公办幼儿园中的“一级幼儿园”或“示范”幼儿园,收费自然也是较高的,算上托管费、伙食费、置装被褥费、娱乐活动费、兴趣班学习费等等,一般要1000~1200元/月。而如果选择私立的,每个月交给幼儿园的就要2000~3000元左右;如果上私立的外籍人士幼儿园,每月要5000~6000元左右,甚至更高。

  如果按照中等水平,差不多2000元/月的支出计算,三年30个月计算(其实很多家长在放假以后还是放在幼儿园,这样就要交一笔“空托费”),那么就要6万元以上。

  还有一块就是家长带孩子出门的休闲娱乐活动费用。各种展览馆、游戏馆的年卡,还有出门旅游等,3~6岁这三年少算点5000元。再加上孩子在家的生活费用,主要是吃饭,一个月500元计算,三年36个月18000元。

  算下来,中等情况下,3~6岁孩子总花费8万元左右。


    小学阶段:六年要6~13万元

  接着孩子就要上小学了。6~12岁,这六年孩子在小学里。

  以上海地区为例,小学分为民办、转制、公办的三种,学杂费各不相同,一般每学期最高收费分别不超过1000元、1500元(自建校舍、教学设备设施比较好的小学不超过5000元)、2000元(自建校舍、教学设备设施比较好的不超过5500元)。

  再加上学校里的兴趣班费、书报费、伙食费、置装费等,在公办小学读小学,六年(18个学期)大约需要3万元;如果选择较好的民办小学,六年总开支约为10万元不到些。

  孩子在这一时期在家里的餐饮费和其它各类花费,六年大约3万元。

  这样算下来,6~12岁孩子总共花费约6~13万元左右,平均每年1~2万元,还算可以。

  初中三年:择校费用超过学杂生活费

  12~15岁,这三年孩子上初中。和小学一样,初中也属于义务教育阶段,因此免学费,固定收取的杂费也不高。如果是公办的,一学期杂费才500元左右,三年才3000元。学校内的补课费、兴趣班费、伙食费也不高,一学期也就1000元左右,三年6000元左右。不过,孩子在初中阶段置办学习用品的花费要高起来,电子辞典、MP3、电脑等,这三年内要花费数千元。这样算下来,孩子在初中阶段学习上花费要1.5万元左右。

  但不要忽略的一点是,上初中很多人会选择“择校”,这样就会产生一笔赞助费。5~10万元不等。

  在家里,主要是饮食、服装和出门游玩的费用,这三年孩子在生活费用上大约要花费2~3万元左右。

  总的算下来,孩子初中三年,如果不择校,总花费4万元左右;如果择校,要8~15万元左右。

  高中三年:补课和购物费用占大头

  15岁~18岁,孩子进入高中学习。下面计算以上海地区高中为例。

  如果孩子中考顺利,考上了公办重点高中,那么恭喜家长,一般每学期学费只要1200~1500元,如果选择寄宿,也就2000元一学期。而且不用交昂贵的赞助费。三年学杂费五六千元。

  如果考得一般,选择公办一般高中学习,学费是900元/学期。但如果此时选择公立转制高中学,每学期学费大约3000~4500元左右,同时要交一笔一两万元的择校费。三年学杂费3万元左右。

  如果不是自己考上民办高中的,每学期学费大概在3000~5500左右。而且家长还得交赞助费、委培费和择校费,总的大约需要10万元。三年学杂费大约13万元。

  同时,高中的学习竞争更为激烈,因此学生都要参加各类校内校外的补课,三年也要好几千元,甚至上万元。

  高中学生对电脑等电子产品的兴趣和需求,也比初中孩子要高,为此即便是家庭条件最差的,也要花掉五六千元给孩子买电脑等物品,有些家庭更是不吝支出,完全满足孩子的要求。

  总的计算下来,高中三年孩子身上的总花费大约3~20万元。

  大学和深造:花费高低主要看个人

  18岁以后,高中毕业以后,有的人考上了大学。

  一般的孩子考上大学后,四年学费2万元左右;杂费、生活费一个月800~1000元/左右,加上来回家和旅游的费用,四年4万元左右。总计六七万元够了。

  有的人上了大学以后,家长给的预算比较高,总花费15~20万元。

  如果是有中外合作项目的专业,由于有一年在国外合作大学学习,则费用还要另外多20万元左右。大学花费俭还是丰,大多数人还是看家庭情况决定。

  至于考研或留学,更是看个人情况而定。如果本科之后要继续深造,那么也还得准备10~80万元,以供孩子在国内读研究生或留学。

  这样综合算下来,养育一个孩子,从怀孕到22岁大学毕业,至少也要50万元;大部分家庭要准备70~90万元左右(基本费用+择校费用+其它教育支出);如果选择更高一些,则要130万元以上。真的差不多是相当于再买一套房子!

  如果算上通货膨胀因素,则养育一个孩子怎么也要100万元。

  虽然由于每个个体存在差异,难以给出精准的回答。但本刊根据目前的医疗统计数据、保险公司精算、理赔的经验数据,粗略计算出从在当今社会经济环境下,一生大致所需要花费的医疗费用至少需要25万元,居住在大中城市则要翻番。如果计算到重大疾病,这个数字极可能突破80甚至百万元大关!

  医疗费 60岁前至少25万元

  从诞生之日的第一声啼哭,到过世前打下的最后一枚吊针,你知道一个人一辈子要花多少医疗费吗?你要为自己的生病住院等买下多大的单?

  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人类寿命延长,将衍生出医疗成本日益高昂这个“副作用”。生病和就医带来的经济压力,恐怕将成为未来每个家庭不可承受之重。

  以下我们来具体计算一下每个人从22岁到60岁,大约要花多少钱为生病这件事买单。

  几个计算的前提和假设条件

  为了便于计算,根据一个人的生命周期、健康周期以及对应所需要的医疗费用幅度不同,我们模仿卫生部门在进行全国卫生服务调查的经验,将一个人划分为“0~4”、“5~14”、“15~24”、“25~34”、“35~44”、“45~54”、“55~64”及“65~84”这八个年龄时段。

  同时,根据卫生部统计的“居民两周患病率”调查,我们发现“0~4”、“35~44”、“45~54”、“55~64”及“65~84”这五个年龄段的人特别容易生病,两周患病率都超过了120‰;而“5~14”、“25~34”、“35~44”这三个年龄段下,人的两周患病率都低于80‰,所以这也将成为我们以下计算时的一个重要参考依据——也就是我们模拟计算一个人在不同年龄所需医疗费用的重要依据,在两周患病率超过100‰的年龄段组,我们将会上调他/她在门诊费用和住院费用上的幅度。

  此外,为了体现通货膨胀因素在医疗费用发生上的影响,并且根据经验得知医疗费用增长速度总是超越物价上涨水平,为此我们假设未来每年的医疗费用增长率为5%.

  注意一下,因为本次计算样本从22岁工作以后开始,而且60岁以后的医疗费用归结在养老费用中计算,我们此次的医疗费用计算周期,是从22岁到60周岁,那么我们需要选择的年龄组为“25~34”、“35~44”、“45~54”、“55~64”这四个年龄段。

  门诊费用:经年累积也不少

  绝大多数人生活中都难免有个头疼脑热,咳嗽感冒的,这时候我们可能就会选择到医院的门诊(包括急诊)处挂个号,让医生检查看看自己的身体到底出了什么状况。由此就会产生挂号费、检查费、检验费以及注射费用等。

  日常的感冒等门诊费用到底要几何,我们暂且无法精确得出答案。但根据中国卫生部每年的“综合医院门诊病人次均医疗费用”,我们可以看到每年去医院门诊就诊的病人所花费的年人均门诊医疗费。具体可以看看表2.

  我们看到,在35岁以下的成年人中,患病率还比较低,两周患病率为49‰~82‰,那么一年(52周)的患病次数大约1.3~2.6次,我们取一年两次患小病次数。

  根据表2,我们依照省属医院医疗费用来计算大中城市的医疗收费水平,2008年每一人次门诊医疗费用为219元,那么一年两次的话就是438元。

  以刘先生为例,因为他现在已经30岁,今年以前的门诊费用可能要便宜些,未来5年的门诊费用就会高一些,两相抵消通胀因素,在他22岁~34岁这13年,他的门诊费用简单计算为要6000元左右。

  35~44岁,刘先生每年生小病次数增加到三次(0.126*52/2=3.276),这10年门诊费用以2008年费用统计数据为计算,并计算5%通胀因素,这10年他看门诊花去1.1万元左右。

  同理,45~54岁,刘先生每年生病次数增加到五次(0.191*52/2=4.966),这10年门诊费用要3万元左右。

  55~59岁,每年生病次数增加到6次(0.2518*52/2=6.55),这5年门诊费用要2.5万元左右。

  我们粗略算下来,按照2008年219元的次均门诊费用,以及考量不同年龄段每年的患病次数,则22~59岁这段个体生命最壮实的阶段,一个比较普通、正常的个体需要的门诊总费用支出为7万元多。

  一个中产家庭一对夫妻,两人的日常门诊医疗费用15万元左右。

  住院费用:8万元少不了

  住院几乎也是每个人一生中都可能碰到的问题。现在社会上对于住院产生的昂贵费用都非常苦恼,而根据卫生部的统计,2008年全国住院病人的人均住院费用已经超过了11080元(省属医院)。我们的计算在这个数字基础上开始,并以5%左右的年通胀率作出考量。

  通常,40岁以前人不太容易罹患大病可能会有一些小型的手术或住院治疗。我们设置45岁时刘太太住一次院,花费17000元左右。然后刘先生52岁之间可能发生一次小型手术,需要住院治疗,花费大约26000元。到了58岁以后,刘太太还可能再次住院,费用已经超过43000元。

  这样计算下来,一对夫妻一生即便身体相当不错,也需要86000元的住院费用支出。如果在青壮年时期还不小心住个院,那么住院费用开支方面将超过10万元!

  夫妻在职期间医疗总花费25万元

  生病后,除了选择看病就医,老百姓们自然也会选择自己买药救治的方式。尤其是感冒等常见病,选择自我救治的人比例不小。

  对此,我们估算一个人每年花费300元用于自我救治,按5%年通胀率平滑计算,从22~59岁也1.5万元!

  如此三大项目计算下来,一对夫妻在成年以后到退休之前,大约需要25万元左右。

  当然,这算是最保守的计算,连每年医疗费用的自然增长率都没有计入(从我国近10几年的统计来看,医疗费用增长率实际要在14%以上)。

  当然,还有一种非常大的可能,那就是在人的一生中发生一次或多次重大疾病。根据医学研究表明,70%的现代人一辈子至少罹患一次重大疾病。如果在60岁以前得了大病,算上这一项费用,那么一辈子的医疗费用就将“轻松”突破50万元了!

  特大城市居民医疗费用还要翻番

  如果你生活在上海、北京、广州这样的特大城市,以上的医疗费用支出总额还可能翻番!

  这不是笑话,而是有着现实数字依据的。

  比如,我们回头看看本文表2,可以看到2008年全国门诊病人年人均门诊费用为146.5元,而卫生部属、省属医院则达到了281.5和219元,分别是全国平均数的2倍和1.5倍左右!

  住院费用的差距更大,如2008年全国出院病人人均住院费用为5463元,而卫生部属、省属医院则达到13980和11080元,分别接近全国平均数的2.8倍和2倍。同年,广州省属医院出院患者人均住院医疗费用达16353元,广东省人民医院每一出院人次住院医疗费更是高达25694元!比全国平均省属医院费用水平还要很多!

  而在北京,2008年门诊病人人均次费用公立三级医院高达368元,远超过全国卫生部署和省属医院的281.5和219元。同年北京三级医院住院病人人均次住院费用要17015元,比全国部属、省属医院则达到13980和11080元都要高很多。

  这些数字都表明,在大中城市看病更贵,负担更重!

  而且,大城市的人均寿命预期更长。比如北京和上海目前女性的人均寿命预期均已经超过了82岁,男性达到78岁,远高于全国平均71.8岁的水平。如今出生的婴儿预期寿命肯定更高,平均活到88岁都不成问题。最近就有新闻说今后人类活到120、150岁都不是稀奇事!这种长寿和老龄化的趋势自然会加重今后一生的医疗费用总支出水平。

  所以,对于特大城市的个体而言,其实他们在60岁以前总的医疗费用将会要40~50万元!如果算上罹患大病的费用,那么这一个体一生的生病就医费用将更高。

  人生就好像一场跳高比赛,不断地将标杆调高才可以去追求更高的人生成就。只有自己的“内功”——资产不断增值了,才能应付人生的各种开支压力。同时,也别忘了给自己铺几层安全垫,比如经济安全层面地考虑、职场风险的防范以及婚姻的保全。

  退休篇 四大法宝 缓解人生账单重压

  做人真难。此话不假。

  人活一辈子,不仅仅是经营事业、爱情和家庭都需要下苦功夫,即便只是为了平平淡淡过医生,光是经济上的负担就不小了。你看,在没有计算什么意外事件成本下、在相当理性的消费习惯下,在没有一笔奢侈型消费的的情况下,我们算出一个有房有车的中产家庭的生活成本就已经高达1349万元!

  没办法,人生在世,草木一秋。我们要鼓励自己说,活就要活得精彩,生命不言输,给自己压力的同时也是要创造动力。可以说,人生就好像一场跳高比赛,不断地将标杆调高才可以去追求更高的人生成就。

  为此,出于理性的考量,为了克服人生中的许多经济困难,为了能够潇洒地为人生的每一笔“账”或“债”埋单,我们可以利用以下几个方面的理财技巧,适当缓解经济上的压力。

  资产增值练好“内功”

  只要资产足够,就不怕人生途中入不敷出。所以说,“对付”人生密密麻麻的各类费用支出的最好办法,那就是“苦练内功”——让个人和家庭的资产尽力保值增值,以便有足够的能力应付各类“人生账单”。

  如何让家庭资产保值增值?这几年的投资理财手段已经日益丰富,低风险的人民币理财、中短债基金 、国债;中等风险的房产、偏股型开放式基金、封闭式基金、可转债、分离债;中高风险的外汇、黄金投资……若能找对路子,将自己的家庭资产通过不同的投资组合,来获取中长期稳定的收益,就能有效达到保值增值的目的。

  除了让家庭资产“整体集合型投资理财”,使用家庭资产“大盘子”来应付人生的各项费用开支外,当然个人也可以模仿基金筹集的形式,为自己和家人筹建一个“人生基金”。比如,采用每月定期定额投入的方式,将一小笔(诸如200元、500元、1000元)资金投资于某只稳健成长的开放式基金,用于不断积累。一旦家人发生破坏性大额支出,就从这个“人生基金”中领取相应的钱数,这样就不易对日常的其它必要开支产生破坏性影响,同时从心理上减轻压力。

  人生路上坚持长期投资

  还要明白,理财绝不是一夜暴富,不要为了人生的种种经济压力而太过急于就成。理财之所以不同于赌博、投机,甚至不完全等于投资,就是因为它极具理性。如果希望通过理财成为“暴发户”,几乎不可能。理财是细水长流,是把握生活中的点滴,是将理财的观念渗透于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胞,是通过建立财务安全的健康生活体系,从而实现人生各阶段的目标和理想,最终实现人生财务的自由。
  理财需要时间,财富需要时间的积累。改善家庭资产的结构需要时间,资产增值需要时间,“复利的魔力”更告诉我们时间的魔力。

  还有一点,理财是为了生活上财务无忧,因此理财目标的制定必须和自己的生涯规划联系在一起。

  了解自己所处的人生阶段和真正想要的生活,对未来人生安排做思考和探讨,包括生活的地点、职业规划、家庭的生活方式等;要又长远眼光,注意关注长期的人生目标,而不应当只看眼前。普遍而言,不同的人生发展阶段,应该关注和制定不同的理财目标,可以借用自然界的发展规律,成年人的一生也可以分为“春耕、夏种、秋收和冬藏”四个阶段,不同阶段的理财目标可以有所不同的侧重。

  为人生之路放一个“海绵垫”

  当然,在全身心地关注标杆高度的时候,你可能会忽略标杆下为自己铺好的海绵垫子。但是相信没有一个跳高高手,会在没有准备好海绵垫子的时候,去挑战自己。如果在降落的过程中才发现自己没有准备好海绵垫子,有可能连再次起跳的机会都没有了。

  为了顺利解决人生的账单问题,这个海绵垫子,就是要为自己和家人构建的家庭财务安全的体系。

  在现实中,有的人可能从来没有关注过自己的“海绵垫子”,只是一味地追求标杆的高度;还有的人只给自己铺了一层薄薄的垫子,即使标杆一直在升高,也不再补充垫子的厚度,一旦跌了下来,才发现薄垫子毫无保护作用;有的人的“海绵垫子”看着很厚,不过质量不过关,会让你一脚踩空。可见,没有备好“海绵垫子”的人生,是无法获得真正持久的安全和幸福的。 家庭的财务安全一定要建立在财务健康的基础上。

  包括家庭财务各项指标要经常检查,看看是否在安全红线内,比如资产负债率、应急准备金比率等。

  还有就是防范职业风险。对于中产阶层而言,工作收入还是人生最主要的一项经济来源。特别是这次金融危机让我们意识到,原来我们也有可能瞬间失业或莫名降薪。为此,一方面不要太过冲动频繁跳槽,保证收入来源的稳定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多备一份自己的“失业备用金”。除了日常用的家庭紧急备用金外,这份备用金可以支持自己重新找一份合适的工作。

  还有一个方面当然是要利用保险,特别是商业保险应付意外、疾病和养老风险。社会保险一般中产人士都通过所在公司强制投保了。而商业保险需要主动意识。

  一次交通意外,一场大病,可以另一个中产家庭陷入经济困顿。保险作为一种强有效的“以小博大”工具,可以帮助中产人士应付医疗、退休和意外的风险,减少人生道路上需要大额支付的部分账单。

  当然,对于不同的人群而言,由于家庭的经济状况、肩负的家庭责任、已有的保障情况等不同,在选择保险时也应有所侧重,分清轻重缓急,选择不同的产品类型,而不是贪大求全。

  预防婚姻风险

  此外,在人生的道理上,在一辈子的理财之路上,绝大部分情况离婚不是一个最优选择。

  从经济和理财的角度来看,离婚也是一笔“并不划算的交易”,只是无可奈何之举。

  有人将结婚比喻为资产重组,离婚则是破产清算。本刊也曾经说过,保婚姻就是保财产。

  离婚可能造成财产的风险或损失,婚姻存续期中的金融资产、房产、投资的公司、债务等都可能被分割。

  更为重要的是,很多当事人由于对离婚风险准备不足,而产生财务的损失。所以,在几十年的婚姻生活中,我们最好能够努力经营感情和家庭生活,努力提高家庭成员的生活幸福指数,保住我们心爱的家,也是人生理财之路上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目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