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会昌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70|回复: 0

外来品牌抢占市场 赣州本土冰棒面临生存困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7-19 09:24: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炎炎夏日,又到了一年中冰棒的热销期,记者走访了解到,由于各种因素,赣州许多本土冰棒已越来越罕见,只有“江压冰棒”凭着流动销售的方式,艰难地生存了下来。

外来品牌挤压本土产品

据赣州一家生产“江压冰棒”的工厂负责人谢老板介绍,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是赣州本土冰棒最鼎盛的时期,那时,赣州凡是较大规模的工厂,都有自己的制冰厂,生产一些冰棒当做福利分发给员工们解暑,其中原赣州冷冻厂生产的“娃娃头”冰棒以及赣州牛奶厂生产的“蛋筒”比较有名。然而,冰棒是季节性比较强的商品,一年经营的时间约三个月,这些年,随着国内“蒙牛”“伊利”等大品牌杀入虔城冷饮市场,赣州本土冰棒逐渐没落。

“包装、口感、存储时间,我们都不占优势,根本没法比较。”谢老板介绍,在这些“外来和尚”的挤压下,赣州本地制冷行业基本全军覆没,只有拥有40余年历史的“江压冰棒”,靠流动销售的方式,艰难地生存了下来。

“江压冰棒”夹缝中艰难生存

“前几天‘苏力’来时,我们又停产了3天。”7月17日,谢老板这样说,冰棒一个月能卖出多少,他无法估计,因为这取决于老天的“脸色”。谢老板告诉记者,与国内一些知名品牌的冰棒相比,“江压冰棒”不易存储,一旦存放三五天,就会失去豆香和米香,口味就变了,所以最好是当天生产当天售完。

另外,据在赣州市厚德路一名经营批冰生意20余年的老板介绍,随着空调的普及,很多市民对“冰”的欲望已没有那么强烈,使得整个“冰”市场逐渐冷了起来。这让本身就没有什么市场的“江压冰棒”处于更加艰难的境地。

谢老板称,几年前,市场上还有10余家生产“江压冰棒”的作坊,但由于种种原因,大家纷纷转行,如今只剩下他一家在生产了。“其实,我也是吃这种冰棒长大的。”谢老板说,在这种市场情况下,加大投资显然没必要,但自己已经经营“江压冰棒”十多年了,有着很深的感情了,不想轻易放弃。

多数市民抱着怀旧心态购买

“江压冰棒,江压冰棒……”细心的人们会发现,只要天气炎热,赣州中心城区各条小街小巷,均会有叫卖“江压冰棒”的声音。据一名流动销售“江压冰棒”的商贩介绍,她是下岗职工,一到夏日就去卖冰棒,至今有10余年了,所以对“江压冰棒”有较深的了解。据她介绍,随着“蒙牛”“伊利”等品牌杀入虔城冷饮市场后,现在从早到晚,骑着自行车或摩托车,在城里、郊区走街串巷,一路吆喝叫卖,一天也只能卖出100多包,相比以前实在是太少了,而且现在会购买“江压冰棒”的市民,大多数是抱着怀旧的心态。(记者李喆 实习生谢春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